商鞅被行刑时,为何秦国百姓都欢呼雀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商鞅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变法,就意味着要革除掉过去的制度,就等同于要否定过去的一切,否定人们曾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否定曾为维护旧制度鞠躬尽瘁的人的功劳——因为旧的制度是错误的,所以那些人的功劳全都是“无用功”。
所以说,变法就等同于与所有人为敌,因此,历朝历代的变法者大多都没有好的下场。
提起变法,战国时期的商鞅是我们首先会想到的人之一。战国初期,处在西陲的秦国落后且弱小,被中原各国轻视,甚至还被中原各国视作“蛮夷”,秦国因此无法参加中原的盟会,处处遭到各国的排挤。秦孝公奋发图强,用巨额的封赏招延贤士,商鞅便从魏国赶来替他效力。商鞅入秦的第二年,就得到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在秦国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变法,秦国因此而民富国强,一跃成为七雄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商鞅的变法,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下了基础。
秦孝公于公元前338年去世,这一年商鞅就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逼到反叛的地步,后来商鞅的军队被秦军打败,他最终被判处车裂之刑。很多人都认为,商鞅之所以走到如此的下场,是因为他的变法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害死他的人是秦国的贵族们,秦国的平民们对商鞅的态度是拥护的,这种看法对吗?
商鞅最开始变法时招致秦国人普遍不满
商鞅不是秦国的王公贵族,甚至不是秦国人,在入秦之前,他在秦国也没有任何威望。这么一个“外国人”,在入秦的第二年就要施行变法,想彻彻底底的改造秦国,试问谁会服他?不只是贵族不服他,平民百姓也同样如此。秦国人不仅不服商鞅,甚至连对他的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商鞅最开始变法时,遭到了秦国大臣的强烈反对,秦国民间的态度也是“秦人不悦”。秦国上至贵族下至百姓,对变法都持反感态度。商鞅却说:“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是:这些老百姓什么都不懂,自然不知道变法的好,等变法的成果出现后他们就乐了。
于是商鞅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强行推行了变法。新法实行的第一年,就有上千人来到国都说新法的坏话,太子也以身犯法表示不满。商鞅见新法不得人心,就干脆拿太子开刀,来给自己和新法立威,他令人惩罚太子的两位师傅,这两人一个被割了鼻子,另一个脸上被刻了字,自此之后,再也没人敢反对新法了。
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路不拾遗、民富国强,当初那些来国都说新法坏话的人,现在都跑来说新法的好话。商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之民’。”就把他们全都给发配边疆了。
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议论新法了,没人敢提新法的好,更没人敢提新法的不好。人们连提都不敢提,就跟别说反对新法了。商鞅就是凭借着这样的铁腕手段,保证了新法的顺利施行。
商鞅在秦国不得人心
商鞅提倡竣法酷刑,按照法家的解释,施行酷刑也是一种“爱民”的方式,因为施行酷刑就没人敢犯罪,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再者,施行竣法酷刑是为了震慑那些恶人,让他们不敢犯罪,如果没人敢犯罪,就没人会遭到酷刑的惩罚。
法家是提倡酷刑的,商鞅当秦国国相时,用刑的手段就十分残酷。他曾亲自前往国都附近的渭水(河名)处决一大批罪犯,行刑结束后,他让人把犯人的尸体全都丢尽了渭水,整条渭水的都变成了血红色。商鞅当了十年国相,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数不胜数,爱戴他的人却少之又少。
商鞅曾得意洋洋地问赵良:“我与当年秦国的贤相五羖大夫谁更贤能?”赵良直言不讳道:“五羖大夫出行时,再累都不乘车,天热时也不让人撑‘伞’,也不需要护卫跟从以保证安全,他死的时候,秦国老女老少全都为之流泪。而你每次出行,都要准备一支庞大的车队,每辆车上都坐满全副武装的甲士,车队的两边,还要有一众操矛武士和骑士负责保护车队的安全,若没有这些人的保护,你就不敢出门。你为政十年,欺凌贵族、残伤百姓,秦国人对你恨之入骨,你拿什么与五羖大夫比?”
赵良还暗示商鞅,秦孝公时日无多,让他最好早点逃离秦国,不要舍不得在秦国的财富与地位,否则必然没有好的下场。商鞅没听进他的话,这次谈话过去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商鞅果然遭遇了不测。
公元前340年,商鞅带兵攻打魏国,魏国前来迎战的部队的主将,是曾经与商鞅关系亲密的公子卬。商鞅写了一封信让人送给公子卬,信里说:你我曾经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我不忍心与你为敌,我想请你来我的大营喝酒,喝过酒后,我们就各自罢兵吧。
公子卬欣然赴宴,被商鞅抓了起来,之后商鞅令秦军进攻失去了主将的魏军,把魏军杀了个全军覆没,魏国被迫割地求和。
两年后,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秦惠王那位被商鞅割了鼻子的师傅指使人诬告商鞅谋反,商鞅得知消息后逃去了魏国,魏王憎恶商鞅,就让人把他送回了秦国。商鞅最终走投无路,与手下合谋,在封地内组织了一支军队,他带领军队准备进攻郑国,希望能杀出一条生路。秦国派兵击败了商鞅的军队,把商鞅抓了起来并押送回了国都,判处他车裂之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