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唐王朝的宦官干政为何那么严重?一个绕不开的死结

每当一提起宦官干政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知秀网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权力倾主,帝室悲歌,宦官——唐王朝的死结

唐朝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朝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大成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即使如此,它和其他封建朝代一样,内讧起伏,争斗不已,仅就皇族方面来说,其斗争之复杂和次数之多超过任何朝代。

如玄武门之变,武周革命,中宗复位,节憨太子举兵,韦后乱政、太平公主谋乱,玄宗内禅,张后之乱,等等,但大多变乱时间较短,不致造成大害,且有些变乱平定之后,向好的方面发展,如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这个一代英明之主得以继位,对唐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出现了"贞观之治"。

武后临朝称制并改唐为周,当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她能纳谏,善选拔人才,亦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先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的变乱后,唐玄宗励精图治,创建了"开元盛世"。而给李唐王朝致命伤的就是宦官专政。宦官们与藩镇、朝官互相连结,错综复杂地交织一起,难分难解,愈演愈烈,直到唐亡。

祸害由谁引起

唐玄宗是使唐朝鼎盛又将之推向下坡的关键人物。从713年~734年的21年期间,他任用贤臣,虚心纳谏,颇多善政,故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边疆安定,国威远扬,为有唐一代鼎盛时期,被史学家誉为"开元之治"。

但在734年之后,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日益骄奢,纵情声色,怠于政事,任用佞臣,亲信宦官,造成官吏贪渎,政治逐渐腐败,自持富强,傲待边族,轻信边将,轻启边衅,加剧了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之下,藩镇叛乱、割据,宦官权势倾主,以至废立皇帝。这应该说罪在玄宗,咎由自取。

"偏听则暗"。历史证明,偏听必偏信,这是犯错误之由。

唐玄宗后期正由于偏听偏信而犯了一连串的错误。他为何从明君变成昏君?这是因他后期妒贤害功,总担心大权旁落,故通过宦官将军政大权紧紧抓在手里.他大量任用宦官,为之加官封爵总数多达三千人,其中任三、四、五品官有千余人,有的如杨思勋竟官到一品,绐车骑大将军称号,封号国公。唐玄宗尤其宠信高力士。

据《旧唐书高力士传》说:唐玄宗最宠信宦官,监军和宣达圣旨都由宦官任之。任监军的宦官,其权力超过节度使;出使的宦官,地方长宫待之如上司,曲意奉承。在宦官中,权力最大的是高力士,凡四方进奏文表,要先呈高力士,然后进上,而小事由高力士自己处理。

玄宗常说:"有高力士值班,我才睡得甜。"玄宗宠信高力士如此,必然是言听计从。李林甫、杨图忠、安禄山等都因他的引荐而取得将相高位,其他走他的门下而获得官职的则数不清了。高力士资产殷富,连王侯也比不上他。

该传还说,"力土为人谨慎无大过"。从以上史实看,说力土"无大过"是不对的。既然说他富超王侯,那么钱财何来?显然是纳贿所得。正因有贿可纳,他不管好丑都一概引荐,特别是推荐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等人,就是最大的罪过。唐廷任用奸相李林甫,朝政从此开始腐败:任用安禄山启了藩镇叛乱,割据之端,唐王朝从盛世趋向衰落以至灭亡,高力土不能辞其咎。但是,高力士只不过是唐玄宗的化身,当然,祸首还是唐玄宗。

宦官专权跋扈

唐代后期宦官之祸,比之东汉有过之无不及,这在史学界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宦官与皇帝的关系看法仍不一样。

有的认为唐代宦官自活跃于政治舞台之后,权力倾主,任意废立皇帝,家奴变成了主人。有的就持相反意见,认为唐代宦官与皇帝同属一个利益相关的"家庭",二者之间是一种主仆关系,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这两种意见都有所据,也都有其偏颇之处。

唐代宦官与皇帝关系是复杂的,既是主仆关系,也有反奴为主的关系;利益既一致也不一样。这些都反映在不同时期上:玄宗时宦官尚忠心耿耿;肃、代宗时宦官权力虽扩大,皇帝大权仍不旁落,对跋扈宦官还能予以惩处,这时,宦官还没有从家奴变成了主人。之后,除了德宗是继位外,其他十世的皇帝无不为宦官所废立,其中宪宗,敬宗被宦官所杀,昭宗被宦官幽禁,文宗在"甘露之变"后被宦官软禁。

文宗曾对人无限悲愤地说:"受制于家奴,尚不如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

可见宦官权力多大,以及皇帝无可奈何的处境。以上事实也说明,唐朝后期宦官地位已发生了变化,其权已可震主、倾主以至杀主了。

总的说,宦官与皇帝关系有如影和形,无形则无影,宦官是依靠皇帝才能存在的,唐代后期宦官虽有废立皇帝之权,但不可能"取而代之",只能是废一帝立一帝,所立的皇帝也必须是李家皇族子孙,不然他们就无所依存了。

但宦官集团并非铁板一块,在废立皇帝问题上,宦官各从自己本身利益出发,往往分成不同的派别,这一派要拥立哪个皇帝,那一派要拥立另一人为皇帝,于是双方斗争白热化,彼此矛盾不可调和,只能是你死我活。这就不能说"不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了。如在宪宗时,围绕皇位继承,宦官分戍两派,宦官吐突承璀等主张废太子宥,以沣王恽为继承人;宦官王守澄等则力保太子宥,二派斗争十分激烈。宪亲后来倾向沣王恽,于是太子宥派便先发制人,弑杀宪宗,抢夺皇位,诛灭吐突承璀等,沣王恽亦于同日被杀。

为夺皇位残杀父兄,足见斗争之无情和惨烈。宪宗是唐代后期有为之主,曾使唐朝一度中兴,他被杀时年仅四十三岁,若假之以年可能有大作为;而杀父抢位的穆宗,为人昏儒,荒于政事,终日游宴,甘受宦官摆布。曾一度中兴的唐朝又趋向衰落。

宦官权力的膨胀

唐代后期宦官为何能有废立皇帝大权?

宦官具有如此大权,是有一个过程的:玄宗时,开始让宦官参预政务,任方镇监军;肃、代宗时,宦官主管禁军;到德、宪宗时,确立了监军制(各方镇设监军机构,可干预地方军政事务),神策军中尉制(掌管禁军及中央精锐部队)和枢密使制(掌机密,参预国家大事)。这样,宦官政治、军事便逐步制度化了。

由于监军制的确立,担任监军的宦官,俨然是方镇节度的上司;由于神策军中尉制的确立,担任神策军中尉的宦官掌握了中央精锐部队的帅权;由于枢密使制的确立,担任枢密使的宦官,得以执掌机密,议决国家大事。

皇帝还利用宦官来财制大臣和监察皇族子孙以及刺探军情,此外,还派宦官处理外交,经济以及采购等事,宦官干预国事已像水银泻地般,渗透了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所有领域,显然,宦官之所以有权废立皇帝,在于他们控制了军国大权,尤其关键的是掌握了禁军和神策军。

这些部队是当时唐朝中央最精锐的部队,骑兵是其主力。唐朝十分重视骑兵,皇帝的卫队都用骑兵,且日益加强,太宗时仅百骑,至武则天时,改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改千骑为万骑,而参加这些骑兵部队的都是精选善于骑射的健儿。

神策军也以骑兵为主力,在当时来说,骑兵是各种兵种中最精猛的作战部队,它速度快,冲击力强,李世民在与群雄角逐中,每战多胜,创建唐朝,主要就靠发挥骑兵这种独特的作战力量。宦官不只掌握禁军,神策军的骑兵,也掌握了马政,即皇家和国家的主要养马牧场,这就可以从中选精良的马匹以供寓兵使用,保持骑兵的战斗力。

由于宦官掌握这些皇牌军,谁敢对抗,迅即调动精锐的骑兵镇压。《新唐书》作者评论"甘露之变"时说,"李德裕尝说过,天下冲击力最强的是北军",李训等人却以政府的弱卒以抗击宦官的精兵,他们的死是必然的。"

正因宦官掌握精锐的骑兵部队,大臣甚至皇帝都要俯首听命,如文宗,宣宗都曾先后向宦官托孤,宦官置之不理,最后立谁为皇帝还是由宦官来决定。而朝廷大臣对此只能唯唯诺诺,不敢哼一声,不管宦官立哪一个为皇帝,他们都北面事之。

军权是权中之权,谁掌握军权,就能掌握政权,以至掌握一切。唐朝南司受制于北司,首相听命于宦官,皇帝的废立唯宦官之命是从,是因宦官手中有军权。枪秆子里出政权,古今如此。

宦官是"刑余"的小人,他们不学无术,眼光短浅,唯利是图,通过这些人来处理国家大事,必然是搞得一团糟,唐后期衰亡并非意料外之事。

宦官掌权是成事无望,败事有余:

在政治上,他们结党营私,陷害异己,不顾国家利益,只顾小集团利益。如永新革新,触及宦官利益,俱文珍等宦官便发动政变,逼顺宗退位,王叔文,王坯和柳宗元等八人遭到贬斥,或因致死,或流放边疆;"甘露之变",宦官仇士良大杀朝官,朝廷几乎一空。

经济上,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到处,掠夺民财。军事上,让宦官监军,因他们毫无军事经验,瞎指挥的结果是,唐军屡打败仗。而将官如不听其瞎指挥或不纳贿,便编造谎言上奏,陷害忠良,许多将官因之冤死,使唐军事日益衰弱。

信任心腹宦官,疑忌贤臣良将,导致大权旁落,受制于家奴,以至国事日非,最后国破家亡,这是唐统治者的自作启受,自食其恶果。

一般把唐之亡归咎于藩镇和牛、李党人,这未能揭开其本质,其实,促使唐朝从其颠峰跌落下来,始作俑者是唐玄宗。其后继的皇帝也大多跟他一样,忌贤害功,把权力交给心腹宦官。结果是尾大不掉,奴才变成了主人,皇帝成了他们的傀儡,让这些无知无能的阉人掌握中央大权,天下安得不乱,唐朝哪能不亡?

高峰和低谷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是说低谷是高峰的隔邻,如果你在高峰上迷失方向,跨错了一步便会跌下深谷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断重复出现,创造伟大业绩的人,由于他胜利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不再是谦虚谨慎,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而是骄傲自满,偏听偏信,独行其是,结果是:错误连串,乱子四起,于是便把其创造的伟大业绩推向毁灭之途,唐玄宗便是这样的人。

开头我们已经指出:他是把唐王朝推上富强的顶峰的人,也是把盛唐推向下坡路的人。可以说是:成也玄宗,败也玄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