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 为何没有人敢和朱标抢位置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朱标太子之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朱棣的马蹄踏进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已经无可挽回,皇宫燃起的烈焰中,建文朝的忠臣们,以悲壮的方式与他们的君王一起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无论朱棣将“靖难之役”包装得多漂亮,也改变不了他谋逆夺位的事实。于是有人感慨,建文帝太嫩了,倘若其父朱标不死,借个胆给朱棣,他也不敢造反。

真的是这样吗?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朱标在世时,没人敢跟他争太子之位是真的,但朱棣选择隐忍却不是事实,因为那时的朱棣就不存在“隐忍”,后人被《太宗实录》骗了!

我们谈三个问题,就能看清那段历史:众兄弟为何没人敢跟朱标争储?朱棣对朱标真的选择了长期隐忍吗?兄弟相争的记载有什么玄机?

众兄弟为何没人敢跟朱标争储?

朱元璋虽然第一个儿子来得晚,27岁时长子朱标才出生,但他“生产效率”极高,一生留下26个儿子,16个女儿。

民间儿子多了争遗产,皇帝儿子多了争储位,但朱标在世时,弟弟们都很“乖”,没一个人敢跳出来跟他争太子之位。一点点的不和谐声音,隐藏在《太宗实录》里,最后我们再揭开它的面纱,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朱标的身份无可撼动正因为皇位的诱惑力太大,必须要有一个法统明确继承规则,以避免兄弟相残,并保证皇家的政治遗产不被分割。

西周建立后,周公创立了《宗法制》,其中就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法统。这条铁律,一直到清王朝才打破。

“嫡长子继承制”很死板,它只看出身,不论才能,说白了就是比谁更会投胎。

朱元璋只有一位皇后马氏,生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按“嫡长子继承制”,只有这哥五个才叫嫡子,才有资格入围太子候选人,其余的弟弟们只能眼馋,不许动手。

这五人中,按序齿排列,岁数长的顺位靠前,所以朱标就是毫无争议的储君。假如老大死了呢?老二替补呗。因此在朱标死后,老朱应该立朱樉为太子,他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公然违法。

不过历史上也有另一种声音,说马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并未生子,朱标兄弟五个生母另有其人。即便如此也不影响朱标的第一顺位,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庶长子就是第一继承人。

所以,人家朱标一出生就有法律给他当“金刚罩”,谁敢挑战他就是众矢之的,罪同谋反!即便皇帝想打破规矩,也往往会被大臣们虐得满头大包。

朱元璋的意志无可挑战朱元璋恐怕是开国皇帝中,对皇太子最用心的一个了。老朱早年颠沛流离,晚婚晚育,当他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兴奋得“忘形”,跑到山上刻了一行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老朱自立吴王时,立刻册立朱标为世子,登基称帝后,随即册封朱标为太子。老朱还为朱标的成长呕心沥血,替他配备了强大的“师资力量”,组织了庞大的太子府政治团队,丝毫没有老皇帝对太子势力的忌惮。

朱标22岁开始,就以监国身份处理朝政,老朱则在一旁悉心指导。可以说,历史上没几个皇帝能像老朱那样,对太子倾注这么大的心血。

可惜朱标“幸福死了”,他的死让老朱痛不欲生:“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

64岁高龄的朱元璋,以最高等级给朱标服丧,甚至到了除孝日期,还不想除孝。可见朱标在老爸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老朱力挺朱标,谁敢呲牙?还想不想活了?

需要交代的是,民间传言,老朱经常对朱标发出“子不类父”的抱怨,甚至父子俩因为政见不同,还发生过激烈冲突。这些记载显然是把刘邦与刘盈父子的故事,移花接木了,可信度太低。即便有,也不代表老朱真的不喜欢朱标,父亲嘛,总是对儿子有无限高的期望。

当然,这些传说背后,有高手在策划运作,我们一并在第三个问题揭秘。

朱标的德行无可挑剔朱标在兄弟们中间威信相当的高。史书记载,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曾经因为犯罪惹得老朱火冒三丈,哥俩都差点被撸掉爵位。

作为太子的朱标,显示出了大哥的气度,在他的请求下老朱才“熄火”。这样一位有情有义的大哥,替兄弟们挡风遮雨,即便蹦出个别“白眼狼”,有多大的胆子跟大哥叫板呢?

“靖难之役”时就有人说,可惜朱棡不在了,否则他一定会保护侄子朱允炆,朱棣恐怕也不敢举兵。

可朱棣最终还是从侄子手上夺过了皇位,是不是朱棣早就心怀鬼胎,只是朱标在世,迫不得已采取了隐忍的态度呢?

朱棣对朱标真的选择了长期隐忍?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跟他对朱标的态度毫无关系,完全是朱允炆的削藩把他逼上了绝路,朱标在世时,朱棣根本就没有争储的野心,也不存在所谓的“隐忍”问题。

谋逆篡位这种事难度相当大,像朱棣这类王爷们,若非根本利益受到侵害,谁也不愿意拿命犯险。

这一点我们从朱棣举兵前,一度被逼得装疯卖傻,就可见他承受了多大的压力,是多么的被动。举兵之后,朱棣又因为兵力不足,几次被逼到绝境,若非奇迹发生,早就被干掉了。

朱棣很清楚,“靖难之役”其实是拿命搏概率极低的希望,但凡朱允炆给他一点点希望,他肯定不会疯狂下注。因此,我们不能拿朱棣最终的成功,推论“靖难之役”就是长期的预谋。

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削藩,或者削藩政策恰当,朱棣不可能产生谋逆的举动。既然如此,他就更不可能对朱标动歪心思,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隐忍。

这个真相其实一点不难辨析,只要我们抛弃先入为主,不以“黑白论”粗暴看待历史,一定可以看得清。可问题是,有人想故意浑水摸鱼,故意把局面搞复杂,后人往往就上当受骗了。

比如,有史料记载,老朱就多次明确表示朱棣比朱标更适合当太子,并且动过易储的念头;几位嫡子之间,也曾经为太子之位发生过暗战。这本史料就是《明太宗实录》。

兄弟相争的记载有什么玄机?

《太宗实录》记载了大量朱元璋猛夸朱棣,甚至直言“吾所意属”,同时又不断爆出对朱标的种种不满。还记载,朱棡替大哥打抱不平,“单挑”朱棣:

“时晋王亦闻太祖注意于上。自念己兄也,上弟也,遂生嫌隙。后晋王与上皆来朝,上有疾,晋王数以语见侵,上内怀忧畏,疾增剧,遂恳求归国。”

“上”就是“皇上”,指朱棣,《太宗实录》记载的就是朱棣朝的重大事件。从这些记载看,朱标这个太子之位根本不稳,老朱一直想用朱棣替换朱标,以至于朱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真是这样吗?俩字,扯淡!

《太宗实录》明显就是朱棣坐上龙椅后,心里发虚,不惜编造历史,拉老爸给他背书,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你看,不是我夺侄子的皇位,俺爹原本就想把皇位传给我的!

可是朱棣再怎么编造,还是缺了一个环节:既然你爹想立你,怎么就没实施呢?即便你大哥死了,他宁可立你侄子,也不肯立你,你怎么解释?

这个缺失的环节太难补了,朱标父子俩胁迫老朱了?老朱得老年痴呆症了?朱棣高风亮节主动让位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会让人笑得牙齿满天飞,所以结果很尴尬,朱棣干脆留着这么个大破洞,一不小心露出了腚!

现在明了了,没人跟朱标争太子之位实属正常,假如有人争,那个人不是神经错乱就是超级赌徒。至于所谓的朱棣“隐忍”,根本就不存在,别拿“靖难之役”的结果反推前因,更别相信朱棣刻意给自己涂抹的脂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