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曹操给予厚望的曹丕,继位后表现如何?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广为人知的一段历史,很多国人多多少少都能说出来一两个三国的故事或者人物。
但真正意义上的三国,其实应该从曹丕称帝算起,这才是三国真实的起点,像我们日常印象中的汉末乱世呀,群雄逐鹿火烧赤壁等情节,都只能算在东汉的时间段里。
毕竟曹操终其一生,不管他是如何想的,他的身份都是汉朝的臣子,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也说明了曹操身份的尴尬,到死也没能迈出那一步。
但曹丕就不一样了,曹操刚一死,他就上演了一出禅让的大戏,汉献帝终于不需要再当傀儡了,这个从做皇帝起就是个提线木偶的人,终于可以逃出人们的视野,好好歇一歇了。
曹丕如愿以偿做了皇帝,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很久,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毕竟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曹魏政权已经是兄弟不睦,臣子不和了。
那么作为曹操给予厚望的曹丕,继位后的表现究竟如何呢?感兴趣的读者和知秀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01)兄弟相争
关于曹丕兄弟不和的故事,有件事大家一定很熟悉,那就是关于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当年跟曹丕竞争最激烈的就是曹植。
曹操有25个儿子,真正能威胁到曹丕的只有曹植和曹冲,七步成诗虽然非常有名,说的是曹丕做了皇帝之后,想要杀了曹植。
命令他七步之内必须做成一首诗,曹植天生聪慧,想要保命,于是就留下了非常有名的七步诗,并且是诗里没有兄弟二字,却处处透露着兄弟之情: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个故事如此有名,以至于从未有人怀疑过他的真实性,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见于任何的史书,而是出现了80年后的一本趣谈录《世说新语》里。
按照世说新语一贯的调性,都是记载所谓风流名士的有趣言谈,这件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即便是假的,也非常能够反应出当时曹魏皇储争夺战的激烈程度。
我们熟悉的杨修之死,从根子上说可不是曹操嫉贤妒能,更不是杨修卖弄机智的结果,而是杨修是站在曹植这一边的,杨修的死是皇储争夺战的结果,曹丕胜出,杨修也就必须要死了。
按理说,曹丕还有一个重量级的敌人,他就是曹冲,就是我们课本里学的曹冲称象的那个曹冲,曹操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结果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夭折了。
曹丕最终胜出,还跟一个人有关系,他就是贾诩,当年曹丕为了能够胜出,特意去请教贾诩自己该怎么做,贾诩的建议是这样的: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养,朝夕孜孜,不违子道
如果这话不是贾诩说的,你肯定会认为这是哪个水平低腐儒说的话,完全没有价值,无非还是儒家那一套,你要礼贤下士,好好孝顺父母。
但贾诩是谁呀,他可是搅动汉末天下大乱的谋士,是一个一生才华无处发泄,捅过很多大娄子阴谋之士,最终到了曹操阵营之后,因为此前做得太惊世骇俗,所以也一直处在一个颐养天年的状态。
但贾诩这番话并不迂腐,孝顺父母看似简单,说得无非就是要曹丕老实一点,而这一点就是曹操的死穴,作为一代奸雄,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孩子们的小动作,他看的是洞若观火,默而不语,生性多疑的曹操这次可是被贾诩拿捏得死死的,果然曹丕听了贾诩的建议开始收敛,做个谨言慎行的人。
反观曹植,一贯的潇洒放纵,吟诗作赋纵酒高歌,你这样当个名士可以,执掌江山那还是得稳重的人才行。
曹丕就这么顺利继承了曹操的遗产,并且最终当上了皇帝,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但曹操的其他儿子的苦日子可就要到了。
(02)给司马家挖坑
曹丕对兄弟们的严苛,最终给司马家挖了一个巨型深坑,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并最终导致了司马家的名声一直臭到现在。
我们都知道,最终是在司马懿的带领下,司马家最终篡夺了曹家的政权,但为什么说曹丕给司马家挖了一个大坑呢。
司马家跌入的这个大坑就叫历史教训,每个新朝的建立,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前朝为什么失败,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切切实实的现代史,是他们能够感受到的。
汉朝反思秦朝,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全告郡县制,结果弄出来个七国之乱,那么曹魏留给西晋司马家最大的教训是什么呢,就是要分封宗室,曹魏就是因为宗室太弱,没人帮曹家结果被司马家篡了权。
曹丕称帝后,他是如何对待兄弟们呢,史书上记载:
魏氏王公,既徒有国土之名,而无社稷之实,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
翻译一下就是,魏国的这些宗亲们,只有封地的名号,完全没有任何的权力,不但没有权力,而且是没有行动自由,跟坐牢差不多。
曹丕的这些兄弟们,未经允许,是不能进京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植,他先封平原、封临淄,但是在曹丕称帝后才去临淄就国的,可是第二年就被贬安乡侯,不久徙封东阿,不久再迁雍丘,直到黄初四年(223年),才获准赴洛阳朝拜。
这是不是说曹丕这个人很记仇或者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呢,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曹丕的做法是针对所有宗室的,并不针对曹植一个人。
曹丕之所以会这么做,是秉持了曹操一贯的治国主张,而曹操的治国之道,简而言之用的就是法家的那一套,秦国就是典型的法家思路。
不搞任何的封建制,走彻底的郡县制,防范宗亲造反,这些都是法家的一贯主张,所以曹丕这么做,个人因素好恶因素很小,更多的是为了国家利益考虑。
人就是这个样子,对很近的事印象深刻,对于遥远的事总是没有感觉,秦国的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但曹丕不听。
结果呢,司马家倒是充分吸收了曹家的失败教训,来了个彻底的分封制度,大肆分封自己的宗亲,七国之乱难道他们不知道吗,但那太遥远,曹魏才是活生生的例子。
结果西晋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全都是王爷们实力太强,有自己的封地和军队造成的,并最终酿成了中国历史更大规模的分裂和动乱,司马家的名声,也就彻底坏掉了。
(03)文人曹丕
曹丕虽然是皇帝,在位期间政务上还算合格,尽管错过了夷陵之战这种大好的统一机会,但曹魏政权实力逐步提升,作为皇帝曹丕算是及格以上的水平吧。
但曹丕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他是个文人,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学史上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在文学上的造诣都非常高。
中国自古以来,出了很多文学大家和文学天才,曹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是不是因为他当了皇帝,所以文学就显得有些突出,所以要单独说一下呢。
这个当然不是因为这个,一流的企业造标准,二流的企业做产品,曹丕就是那个最一流的企业,所有文人的作品无论再好,都只是作品本身,而只有曹丕给文章定了一个标准。
曹丕曾主持编撰过一本书叫做《典论》,现在这本书不是很出名,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文人相轻这个成语。
里面开篇明义地说到了文学的价值,原文是这样的: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中国历史上,把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拔高到如此高度的,曹丕是第一人,因为后世所有的文人提供了创作的底气和信心。
把文章和经国大业相提并论,并且只有文章能流芳百世,这个思路对中国后代的文人影响很大,他能够激励无数人从事文学创作,在做官这条路之外,硬生生开凿出另一条路,尽管古代的读书人,一直朝着做官这条路上走,但只要有别的路在,主动或者被动的,总有人走文章这条路。
什么功业都可能消失,曹丕也是一样的,我们现在都忘了他做过些什么,但这句话却一直流传,这就是文章的力量,这就是曹丕的人生。
一个被曹操光环笼罩的人,一个对兄弟很残酷,但又不算是个坏皇帝的人,简单的标签,对他都是不合适的,千古功罪任人评说。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