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当初骑兵反抗司马懿 最后为什么不战而降

还不知道:王凌起兵反抗司马懿,为何不战而降?的读者,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懿父子篡夺大权,使得重镇寿春的将领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在抵抗司马懿父子的战役中,毌丘俭、诸葛诞等人都抵抗到了最后,也即宁死不降。但是,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王凌,却在淮南一叛中不战而降,这是为什么呢?

具体来说,王凌(172年~251年6月15日),字彦云,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人。作为三国时期的曹魏将领,王凌东汉司徒王允之侄。东汉末年,王凌举孝廉出身,曾担任县令、太守等官职。因为成绩出色,王凌获得了曹操的赏识,被提拔为司空(曹操)掾属。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王凌被册封为散骑常侍、兖州刺史。曹丕在位时,王凌参加洞口之战,跟从张辽击败吴将吕范,加号建武将军,封宜城亭侯。对此,蒋济这位曹魏大臣曾评价道:“王凌文武俱赡,当今无双。”

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在位时,王凌参与石亭之战,跟从曹休征伐东吴,力挽狂澜,历任扬豫二州刺史,治境有方。齐王曹芳继位,拜征东将军,联合孙礼击败东吴大都督全琮,进封南乡侯,授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嘉平元年(249年),代蒋济为太尉。

嘉平三年(251年),王凌不满太傅司马懿篡夺大权,所以联合兖州刺史令狐愚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事泄自尽,时年八十岁,夷灭三族。对此,在笔者看来,面对司马懿这位对手,王凌放弃抵抗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计划泄露,兵力悬殊

嘉平三年(251年)元月,吴国孙权怕自己去世后魏军长驱直入,封锁涂水。王凌终于等到机会,请朝廷下发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兵变。司马懿因为已经得知王凌兵变的计划,所以不同意下发兵符。

王凌无奈,派心腹杨弘说服新任兖州刺史黄华相约共同举事。没想到杨弘和黄华联名上奏司马懿,告知王凌即将叛变。同年四月,司马懿见时机成熟,调集数万人马,从水路南下,突然率领大军到达百尺堰,直逼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

王凌发现情况不妙,拿不到虎符的话,本部兵马根本不能和司马懿大军抗衡,自己毫无胜算。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因为无法调动曹魏东线地区的兵马,这导致王凌手中的兵力远远比不上司马懿,再加上司马懿长期抵抗诸葛亮北伐,本人领兵作战的能力,也在王凌之上,这最终促使王凌没有负隅顽抗。

二、心存百姓,不愿抵抗

曹丕称帝后,王凌曾治理青州、豫州等地。在此期间,王凌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并注重恢复当地的秩序,所以得到百姓的称赞。曹芳即位后,王凌作为征东将军,来到了扬州之地,秉承着之前的风格,王凌同样是心存百姓。

所以,在司马懿率领大军突然现身后,为避免寿春百姓遭受战火,王凌写信请罪,并派掾属王彧向司马懿交出官印和仪仗,自己则前往丘头,在司马懿大船前面缚投降。司马懿派人为王凌解缚,并交还王凌之前交出的官印、仪仗。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王凌继续抵抗下去,寿春的百姓和将士,无疑要付出巨大的伤亡,这是王凌不想看到的结果。

三、轻信赦免,保全家族

最后,司马懿率军前往扬州的时候,下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写信晓谕王凌。对此,王凌认为自己已被赦免,于是乘小船前去拜见司马懿,却被司马懿派遣的部下阻拦在十余丈外。王凌向司马懿喊道:“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司马懿回答说:“君非折简之客啊!”王凌喊道:“太傅对不起我。”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陛下!”即令军士押下王凌。

当初,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懿承诺放过曹爽,结果后者放弃抵抗,最终被夷灭三族。现在,王凌同样轻信了司马懿,认为自己主动投降,可以苟全性命。进一步来说,王凌也不全是为了自己,更多的还是希望保全自己所在的家族。作为王允的侄子,王凌自然是出自世家大族。

所以,得知被司马懿欺骗后,王凌果断选择自尽,期望司马懿可以对自己的家族手下留情。不过,手段狠辣的司马懿,显然不会手软,王凌和令狐愚均被诛杀三族。楚王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远放平原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