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真相 > 正文

历史上第一个西行取经的僧人到底是谁?

说起西天取经,很多人会想到玄奘,毕竟玄奘个人成就非凡,声名在外,而且以玄奘为蓝本塑造的艺术艺术形象唐僧更是深入人心。

玄奘于唐贞观年间西行达到印度求取真经,从时间上看还是比较早的。其实,玄奘并不是西行取经的第一人,在他之前已经有高僧捷足先登了。

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高僧法显,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终于在411年完成了取经重任,然后乘坐商船,循海东归。

公元420年,北燕僧人昙无竭曾带领一支25人的取经队伍,从北燕的首都龙城(朝阳)出发,去古印度取经,成为东北取经第一人。

相对于玄奘,法显、昙无竭在时间上又提前了几百年。当然,他们也不是最早的。

大家都知道,佛教传入我国并取得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是舶来品,在我国传播初期,必然遇到一些资料缺失、翻译不明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三国时期,高僧朱士行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时,就有这种困惑。当时,这些经书译理未尽,词意不明,甚至篇章不全,逻辑错乱,一心向佛的朱士行有感于此,便决心到西域寻找经书原本。

朱士行,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人,生于公元203年,受戒前资料不甚详细。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设戒坛,47岁高龄的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并在十位来自西域的比丘的见证下,如法受完“具足戒”,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出家人。

朱士行受戒以后,便专务经典,矢志穷尽余生弘扬佛法。当时的洛阳,佛法盛兴,素有“圣城”之称,朱士行受到了很好地熏陶,也结识了很多西域高僧。随着学问的渐长,朱士行逐步发现了佛法中的缺陷,时常感到困惑,这种困惑多半是出在了翻译上。要理清这一切必须正本溯源,回归源头,而朱士行又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西行。

公元260年(曹魏甘露五年),朱士行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凶险万分的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tian)国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是西域典型的佛教王国,自古即盛行佛教,小乘佛教更是人们信仰的主体。朱士行在这里找到了《大品经》梵本,并抄写90章,合约60多万字。这些抄本随即被送往洛阳。这些抄本后来又经过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的翻译、校订,终于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朱士行则一直留在了心向往之的于阗国,并老死在那里。

由于朱士行的这段经历,很多人将其视为第一位西行取经求法的僧人。值得一说的是,朱士行的法号是“八戒”,很多人更是将其与《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联系起来,当作猪八戒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