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女性hi如何修饰自己的?
唐朝的强大,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很多方面都有体现。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所谓“妇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妇女修饰容貌被提升为普遍的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
古代有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修怖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而且也被理义所认定和推动。
这样,谈到后宫美女的梳妆打扮,就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的事。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女子,爱美几乎是女人的一种本能。
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妇女,稍微有一点钱便要买一包胭脂,打一点头油,而贵族妇女尊贵优裕,终日无所事事,每日梳妆打扮自然是她们最为乐意的必修课。
至于宫中的美女们,那就更是如此,因为,她们最悠闲,也最有条件,而且生活的唯一目的是以自己的美艳秀色赢得皇上的欢心。
女人们求美求异的意识历来是很浓郁的,差不多每代都有流行的发式以及面妆的起落。
东汉桓帝时,宫中流行愁眉、啼妆、堕马譬、折腰步、龋齿笑,传遍京师,以至影响全国。
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毛。
啼妆是指在下眼睑薄施胭脂,看上去像刚哭过的一样。
堕马譬是把头发譬倒在一边。
折腰步是脚跟和身体不是一条线。
龋齿笑则是像牙疼的人抱着牙在笑。
中国古代的文人对于女子们趋从流行妆的现象很注意,他们发现女子们在趋从、仿效中还往往添盐加醋,标出些新花样。
比如宫中流行高髻,城中和四方则又高出一尺;宫中雅尚广眉,城中和四方就描眉至于半额;宫中喜用宽袖,则四方几乎将一匹布全披挂在身上。
中国古代的女子们对于宫中流行的妆饰兴趣极浓,她们甚至于不加分辨,一意仿效。比如楚王好细腰,结果女子们争相节食,传播开来以后,倾国的女子都弱柳迎风,面黄肌瘦。
唐僖宗逃难成都,随行的宫女适应非常时期为应付急变,简化了打扮,只将头顶系根细丝,发式和囚徒相似,称为囚髻。
结果没料到,成都的女子都纷纷仿效,一时囚髻遍于成都,并呈漫延之势。
宫中的后、妃、美人和社会上的贵妇喜欢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宫女则爱梳类同牛羊耳朵的双髻。
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一般要别人合作方可完成。宫中有时限制什么身份的女子才能梳什么发髻,但髻的式样变化万端,也难以一一归类。
隋唐的高髻有许多种,主要的有飞天髻、螺髻、望仙髻、惊鸿髻、抛家髻、半翻髻。
这些髻式有的是隋唐以前就有的,有的是隋唐时期产生的。
飞天髻始于南北朝,式样十分浪漫,因而很适于奢华富丽的隋唐女子们的口味,并一直延续了下去,历两宋至于明代,流行不衰。
飞天髻与佛教有关,而起于唐初盛行于武则天时代的螺髻也是系于佛教信仰,据说,释迦佛的发型就是螺髻。
望仙髻的梳法和飞天髻相似,打两股环状髻,耸在头上,看上去像望仙人来临,但形状不如飞天髻浪漫飘逸。
唐玄宗喜欢望仙髻,因此开元、天宝时期的宫女喜欢梳望仙髻,以取悦于仙人般的玄宗。
惊鸿髻兴起于曹魏宫中,到隋唐时盛行不衰,其形状是飞鸟展翅欲飞的瞬间姿态。
唐代宫中十分流行的抛家髻秀雅美观,其式样是两髻蓬松向后拢,好像两髻抱面,头上做成椎形的朵子。
半翻髻和抛家髻梳法相似,但式样略有不同,半翻髻同样流行于隋唐宫中,很得美女们的青睐。
发髻梳成以后,还需要插戴各种发饰。戴发式纯是为了美观,而簪、钏 之类既具有美又具有用的双重价值,其中首要的价值是用。
簪是用来固定头发的,古代中国的男女都用。唐诗人杜甫就曾写道:“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皇帝在节日的时候,常赐给大臣用珍奇物品制作的簪子,而大臣们犯罪,往往要摘下簪子,头上便只有一个囚髻。
宫中的后妃们都有许多簪子,有玉制、骨制、金制、银制、犀角制、象牙制和其它金属制多种。
后妃们在宫中犯有过失,往往要在皇帝面前脱簪,并摘下耳环。
钗有金钗、银钗、玳瑁钗等珍奇物品制作的不同种类,其形状是有两条枝。钗上的装饰花样有凤、燕雀、骛、花卉。
隋唐时的钗争奇斗胜,价值昂贵。唐代一支玉钗在当时市场上售价就达七十万钱。
唐代有一枚九玉钗,上面刻有九鸾,五色并呈,上面有玉儿二字,原来是齐东昏侯的宠妃潘玉儿的遗物,其价值可谓连城。
后宫的后妃美人们在装饰头发的同时不会忘记寻找保护保养头发的方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宫中出现了一种叫做香泽的护发剂,涂在头发上,光亮润泽,防止干枯。
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沐后用九回香膏润发,隋汤帝时,宠幸的宫女朱贵儿插昆山玉拨,不用兰膏,而鬓鬟鲜润。由此可知, 隋时宫中已经普及了兰膏等润发物。
与发饰并行的是面妆。宫中女子几乎无一人无时离得开胭脂、粉黛之类。
所谓:毛嫱是天下之姣人,是靠脂粉香泽而后美丽的。
脂粉费便历来成为宫中费用的一大项。隋炀帝时,吴绛仙善画长眉得宠,宫女争效画长娥眉,结果日给宫中螺子黛五斜还不够用。
唐代驰名的面妆是梅花妆,梅花妆据说起自于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
寿阳公主曾卧于含章殿檐下,一朵梅花飘落在她的额上,印出五瓣花形,几天竟洗不去,皇后发现公主额上的梅花印十分美观,便让她留住。
梅花妆就流传下来,到了竟相奢侈的隋唐时期,宫中遂盛行起来。
到武则天时,上官婉儿施用梅花妆,配上她的天生丽质和过人的聪慧,形成高峰。
宫中除了规定的服饰以外,还有变化万端的时装。
南朝出现的宽袖热,到隋唐时仍是后妃宫女们喜爱的式样。
窄袖小衣先在北朝中流行,后来影响及于隋唐,到唐初和盛唐时期就超过宽衣长袖的风尚,成为后妃们争奇斗艳的一种时装。
窄袖小衣在隋唐以前是以节俭实用而大加倡导的,但隋唐盛行窄袖小衣,并不是为了节俭,而是尚奇斗美。
窄袖衫是胡服中男子的衣着,唐玄宗时,宫女穿男装成为时髦,便竟穿窄袖衣物。
当时的宫女们快乐无比,动辄骑马游乐,于是,便于骑马游乐的胡服窄衣小袖就被宫女们所喜爱。
盛唐的繁荣膨胀了整个社会的欲望,到处洋溢着泱泱大国的富足和天朝应有尽有的满足,豪爽、奢华,寻求快乐和刺激就成了后宫美人们的一种追求。
这时的宫女们既好红装又好武装,她们身穿男式的圆领袍衫,窄衣短袖,有的甚至还裹上幞头,脚蹬软靴,颇为洋洋得意,快乐无比。
北朝时,宫人骑马外出穿的是幂瞝,即一种全身障蔽的衣服,隋唐时期继承了下来,目的是防止路人窥看。
到了武则天执政,幂瞝不再盛行,而代之以帷帽。
帷帽形状像雨笠,帽檐下黑网至颈,用以遮挡面目。
玄宗时,宫女改戴胡帽,或戴幞头,或者干脆不戴帽子,即史称的:“靓妆露面,无复障蔽。”
而这时女子身上穿的几乎都是窄油圆领的男装。
安史之乱以后,窄袖袍衫消失了,代之以以前的宽衣大袖。
唐时宫女的服装一般是上身衫襦,下身长裙。盛唐改变了女子们的观念,宫女们开始享受在繁荣的刺激下兴起的开及半胸的窄袖或宽袖短衫。
宫中裙子的种类极多,隋至唐初的裙装尚窄,到盛唐时裙式越来越宽大,裙上折裥密布,飘动感很强,正可以和飞天髻等发式配合。
隋唐时时尚的裙装颜色很多,但基本原色裙为红色、黄色、绿色,都很鲜艳。
杨贵妃爱穿黄裙。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拥有两件百鸟裙,可谓旷世珍品。
百鸟裙是由负责后宫衣物的机构尚方制作的,是用百鸟的羽毛织成。
百鸟裙的颜色五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此裙正面看是一种色,反面看是一 种色,阳光下呈一种色,阴影里又是一种色,分不清什么是其本色,只是在其变幻不定的色彩中,闪烁着栩栩如生的百鸟图,真是神奇而不可思议。
能和百鸟裙相提并论的是隋炀帝为宫女们设计的花笼裙,花笼裙用丝织成,薄而透明,上面彩绣着鲜花、飞鸟,几可乱真。
唐代的后妃宫女喜欢肩搭披帛,披帛上面绣着活灵活现的花卉。
披帛和帔肩兴起于秦代,秦始皇曾令宫女们披浅黄银泥飞云帔。
唐时女子出嫁时用披帛,出嫁后用帔肩。
玄宗开元年间,诏令后宫二十七世妇和宝林、御女、良人等等,在随侍和参加后廷宴会时,披有图案的披帛。
宫女们在端午节,都要披华丽美观的披帛,称为奉圣巾或续寿巾。
和宫中繁荣而开放的气氛相匹配,唐后宫盛行重台履。
重台履履头高起,履底较厚。高起的履头呈各种形状,如花状、鸟状、笏状,露在裙袍外头。
岐头履的形式也盛行宫中,深得女子们的喜爱。
唐太宗的发妻长孙皇后就爱穿歧履,履头向上翘起三寸左右,呈凹状,用丹羽织成,履上镶嵌云状金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