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时,权力如此重要,为什么武将会同意放弃兵权?
大家好,说起杯酒释兵权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以唐末及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变更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切体会到兵权对于国家稳定的影响。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采取措施削弱藩镇节度使以及朝廷大将的权力,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大背景。
一天,宋太祖赵匡胤设宴,召集手下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等饮酒作乐,酒至酣处,赵匡胤诉苦道:皇上的苦处有谁知道啊,我没有一天晚上能睡个安稳觉,真不如在地方做个节度使快活。石守信等大吃一惊,慌忙叩头: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赵匡胤乘机说,你们当然不会,可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干,能不干吗!……人生如白驹过隙,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众将领均告病假,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顺势将他们改任地方节度使,并践行诺言,以婚姻换和平。
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因为武将掌权的危害太大!
《五代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唐朝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在全国设置节度使统率诸军、镇,这样可以方便征调全国军队,节度使一职对一方的军队有专制的权力。
“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
到后来的唐中后期,节度使更是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各地往往对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唐玄宗时期,在缘边防御外族的地区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全国精锐部队多调于此,而安禄山更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局面,终于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酿成了“安史之乱”。
虽然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并未能进一步消除节度使对朝廷潜在的威胁,唐朝末期,黄巢起义之后,唐帝国已名存实亡,各方节度使形成拥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河东节度使李克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等人势力最大。各节度使在自己的管辖区域为所欲为,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滥杀朝臣,最终在开平元年(907 年)废唐哀宗,自行称帝,建立了后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终是灭亡在自己起初用意于维护统治而设置的节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后梁之后,并未能统一全国,之前唐朝设置的一些势力强大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且互相攻杀,失败的一方则为之兼并。其中军事实力最强, 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还有割据一方的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依靠武力,分别割据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许多小的政权所代替。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骄横跋扈,其部下也多为骄兵悍将,武力夺权之军事政变不断发生。唐朝的节度使遗祸延续至此仍未结束, 长期的战乱以及动荡的政局给广大人民造成极大的危害。
“杯酒释兵权”对整个宋王朝造成的影响
北宋王朝是赵匡胤以军事将领的身份发动陈桥兵变,夺得帝位建立的 国家。此前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重,有的藩镇将领公然宣称:“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藩镇将领们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军队,互相吞并,兵变夺权事件频繁发生。
对于皇帝来讲,控制有实力的军队便可以建立并维护一个稳固的国家,一旦 失去对军队的统属权之后便会皇权不稳,因此败亡。宋太祖赵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点检身份控制禁军,然后才能够成功的发动陈桥兵变,并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巩固国家以及赵姓的统治,赵匡胤之后的宋太宗赵光义更一步的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政策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这在当时也是比较符合现实情况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护了宋朝的统治的作用,但同时也留下了诸如积贫积弱之类的许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来 “士大夫忠义之气, 至于五季,变化殆尽”,造成的社会动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统治者大力倡导文治,抑制武人,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宋代统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谈心、性、理的理学为指导思想,多务虚言,却不切实际。 另外以不懂军事的文臣担任边疆大臣,这就使得武人丧气,文官贪污,吏治败坏, 武备松弛。
这样的统治政策下,宋朝的军事发展始终落后于西夏、辽等少数民族政权。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虽然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横跋扈,巩固了宋朝统治,却极其严重的挫伤了武将积极性,削弱了军队作战能力,从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带来了不良影响。自宋太宗朝后期开始,北宋对辽、西夏以及金国的战争,屡屡遭到失败,主要就是多年来执行重文轻武国策的结果。
重文轻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统兵,可以便于皇帝驾驭,但文人一般不懂军事,至于北宋中期领兵对西夏作战的范仲淹、韩琦等,则是极其少数的会打仗的文官。长此以往,这样的政策和措施势必难以防御外敌的侵扰,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对抗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同时造成了对外交往中的被动局面。就连突然起事的侬智高所领部队也能够将大量北宋将士打的节节败退,这也是重文轻武国策的弊病之表现。
由于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极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武将的积极 性,北宋的武将大都较为平庸,这也算是“杯酒释兵权”的弊病之一。
都说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权力如此重要,为什么武将会同意放弃兵权?
1、赵匡胤的威望
赵匡胤(公元927~公元976年),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于洛阳夹马营,长于武将之家。“容貌雄伟,气度豁达,识者知其非常人。”赵匡胤胸怀大志,跟随后周主郭威养子柴荣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提升为禁军的最高统帅。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匡义及其幕僚赵普利用军中改朝换代的流言,发动陈桥兵变,登基称帝。
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动兵变成功建立大宋,这和他当时的官职有很大关系,不管任何时期,禁军都是当时最为强悍的一支军队,赵匡胤能够当这种军队的最高统帅足以证明是有这个能力,不管什么时候,军队将领都是最让人信服的,如果不是,那么肯定是要发生哗变。
在赵匡胤发动兵变当皇帝之后,其实手下人马并没有变化,对于不服从赵匡胤的肯定也已经死了,剩下的都是服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时候,赵匡胤成了皇帝,手下的各个将领其实还是当初那些拥立将领,那么肯定是会服从赵匡胤的安排的。
2、不是赵匡胤的对手
既然赵匡胤能在后周时期就担任禁军的最高统帅,说明赵匡胤此时应该后周将领的第一人,在北宋建立之后,赵匡胤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实力都是要大大增加的,如果这个时候手下有大将公然不服从,那边只能是造反,那么赵匡胤就有理由进行征讨。先前都是赵匡胤的手下,在赵匡胤相对稳定的时候造反,那不是蚍蜉撼大树,更是不堪一击。
3、没有必要
在陈桥兵变的事件当中,这些拥立的将领无非就是想获得更大的富贵,才会想着要拥立赵匡胤当皇帝,在赵匡胤实行“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赵匡胤只是收了这些人的兵权,荣华富贵一样不少,甚至还有所增加,结成了儿女亲家。
在赵匡胤如此丰厚的条件之下,将领们没有必要闹翻,毕竟能当上将领的都不是庸才,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赵匡胤没有鸟尽弓藏,兔死狗亨就已经很好了,而且作为补偿给了将领们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这些将领根本就没必要。
如果将领不同意放弃兵权,也不会成为鸿门宴。
就是在宴会上,这些将领不服从赵匡胤的安排,不愿意放弃兵权,赵匡胤用不着杀掉这些将领,因为“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了这些措施,这些将领也翻不出浪花来。
军队改革
整顿禁军:把地方的精兵补充到禁军中,裁撤老若怯懦者。
内外相互制约:军队一分为二,一部分驻扎京师,一部分驻扎外地,两者相互制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实行“更戍法”:京师驻军与外地驻军定期进行更换,赏罚分明;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
藩镇改制
削弱藩镇的行政权力:当地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三年一轮换。
收回财权:设立转运使,除地方日常开销外,都交回中央,统一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