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王为什么邀请齐王称东西两帝 齐国为什么第二天就去帝号了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战国东西两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襄王派遣使臣邀齐湣王共同称帝,建立盟约,欲共同伐赵。秦国在西,故称西帝。齐国在东,故称东帝。可是齐湣王只是称了两天的东帝,在第二日便恢复为王号了。

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邀请齐王一起称帝呢?齐国凭什么可以与秦国双雄并立共同称帝呢?齐湣王又为什么第二天就去帝号,恢复王号呢?下面就来看一下齐国的发展历程。看一下齐国当时是否有资格称帝。

齐国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周武王创立西周后,为了更有利地治理国家,决定实行分封制度。便对功臣和宗室进行了土地分封。姜太公功勋卓著,首先进行了授封。姜尚的封地于营丘,国名为齐,今山东等地。姜尚上任后,治理国家有方,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使得人口大增。齐国早在姜太公时,在诸侯中的威望和地位极高,于是周成王便赋予了齐国征伐之权,建都于营丘,成为当时的大诸侯国。齐丁公更是与其他周朝同姓诸侯国一同得到了周康王的赏赐,这在当时是相当荣耀的,说明周天子对齐国非常器重。

齐国传到齐哀公手里后,哀公遭人陷害被周天子烹杀,齐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混乱局面。齐文公继任后,杀伐果断,平定了内乱的局面,齐国重新走向了安定。到了僖公时期,齐僖公政事思想开明,先后结盟郑庄公和鲁隐公,曾多次主持会盟。先后替周天子讨伐宋、郕两国不朝觐之举。又平定各国争斗,一时间在诸侯国中形成小霸的局势。到了襄公时,齐国国力更强。

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时,父亲齐襄公被杀,历尽千辛万苦赶回齐国,继位后,发兵鲁国报一箭之仇。鲁国兵败,杀了公子纠,交出了管仲以示友好。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劝说下,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实行政治改革,齐国逐渐走向强盛。会盟诸侯后,齐国高举“尊王襄夷”的旗帜,南征北伐,成为中原霸主。

齐桓公晚年时,有些老糊涂,亲佞远贤,齐国开始吃老本。齐桓公死后,诸公子开始争位,齐国一度陷入混乱局面,直到太子昭回齐继位后,齐国的动乱才得以平息,可是齐国国力受损严重,从此走入下坡路。

春秋末年,田氏家族连续专权三代后,到了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齐康公赶到一个海岛上,自立为君,但是仍然使用齐国国号,自称为齐太公。直到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才正式封田和为诸侯,世称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至此,战国正式拉开帷幕。田氏齐国在三位君主的英明领导下逐渐走入强盛。齐威王继任后,知人善用。在丞相邹忌的劝说下大力改革政治,军事方面任田忌、孙膑为大将军,齐国在政治军事方面均领先于其他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成位七雄之一。

公元前353年至公元前341年齐军先后两次分别在桂陵与马陵大败魏军,更加增长了齐国的气势。公元前334年,齐威王正式称王,成为七国之中数一数二的大国。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发生内乱之时,进攻燕国,取得胜利,燕国不得已割地求和,齐国扩张了领土。

公元前301年,齐国为进一步扩张势力,派遣官员游说于韩、魏之间,成功联盟后,三国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各地求和,齐国又一次扩张了势力范围。公元前298年,齐国见秦国变法后,国家日趋强大,为震慑秦国威风,便又一次游说韩魏两国共同伐秦。连续三年攻打秦国,直至攻入秦国函谷关,秦国招架不住,被迫求和。这一次的胜利彻底奠定了齐国在东部的大国地位,齐湣王傲视群雄,有意吞并周氏,取而代之。

因此在秦王提出共同称帝的时候,齐湣王是非常动心的,可是自知时机未到,这样做会成为众矢之的,引来杀身之祸。但是又不想得罪秦国,于是便假意答应秦国,共称东西二帝。在苏代细解缘由后,称帝第二日便撤销帝号,恢复了王号。而秦国实际是想用这个有名无实的虚名利用齐国,让齐国和他们建立盟约,一起攻打赵国,削弱了赵国的势力有利于秦国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称帝之事两国各有算盘,最后秦王当了两个多月的西帝,感觉压力山大,也放弃了帝号,重新回归王号。

其实,在当时的情形看,齐国确实是有实力和秦国共同并称,一较高下的。七国之中两国的实力相当,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齐国此时还是优于秦国的。可是纵观大局,天下七雄并立,周天子虽然还是天下共主,但已经有名无实了。各诸侯虽然都有取而代之的实力,但是谁也不想干,因为都不想冒天下之大不为,惹来杀身之祸。七国虽有实力灭之,但都没有实力抵抗其他六国的合纵,所以大家只能名义上继续承认周天子,暗中积蓄能量,想方设法削弱六国以图之。

各怀鬼胎的各国最后还是没有压制住秦国的日益壮大,齐国独领风骚数年,但终因骄傲不思进取而落败,在秦王扫荡六国时,齐王不敌秦军,出城投降。秦统一天下后,在原齐国土地上设立齐郡等直接归中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