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为什么要居高临下对抗张郃?街亭的失守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对马谡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长久以来,马谡以其狂妄丢失街亭,葬送北伐大业的愚蠢举动,经常和纸上谈兵的赵括同学一起被称为中国战争史上的两朵奇葩。著名的戏剧《失空斩》,讲述的就是诸葛丞相为弥补马谡的重大失误而临危弄险的系列故事。所以当心向蜀汉的观众看到戏台上蜜汁自信的马参军时,总是会感觉到莫名的滑稽和由衷的愤怒。
不过对三国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也知道,马谡绝不是戏曲里刻画的那么一无是处。作为诸葛亮身边的重要参议,他对军国大事还是有很多远见卓识的。比如诸葛亮南征时,就提出对当地少数民族“攻心为上”的怀柔建议,可以说构建了“七擒七纵”的雏形。而且仔细分析街亭当时的战场环境和兵力对比,马谡临时调整诸葛亮平地驻防的部署,也许并非毫无根据。他的错误,更多在于采用毫无章法的消极防守,最终收获了人生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脆败。 在初期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蜀汉将帅的头脑都有些发热。从向来谨慎的诸葛亮一反常态,敢于委派被先帝刘备明确抵制的马谡就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已自信胜券在握,只差堵上魏军增援的口子,就可以把西北收入囊中了。加上蜀汉兵力仅有七八万人,所以能调派给马谡的部队顶多不超过三万。
事实证明孔明的想法是过于乐观了。因为魏明帝曹睿这时已经到达长安,随行的还有大将张郃率领的五万魏国中军。临危受命的张郃在一阵急行军后,几乎和马谡同时抵达街亭。这样一来,诸葛亮原本设计的地形缓冲就不存在了。在兵力不占优的情况下,缺乏大战经验的马谡自然不敢用步兵去对抗魏国骑兵的冲击,所以他的依山列阵,表现出的并不是轻狂,恰恰是与诸葛亮相同的谨慎。
而且蜀汉的防守体系是很严密的。除开马谡本部,大将高翔和王平此时也在附近驻扎,形成了一个互为犄角的态势。马谡尽管在围困中败北,但毕竟拖住了优势敌人一段时间,给了这两位将领且战且退的空隙。而从史书的记载中也不难看出,马谡的部队多有突围,如果他最初采取硬碰硬的方式,伤亡估计只会更大。假如他被迅速击溃,留给诸葛亮的局面也只会更糟糕,应对时间也只会更仓促。
当然,输家是没有理由的。如果马谡当初顶住压力,宁愿战败,不变部署。那么即使论罪,也绝对罪不至死。可他不但变了阵,还输了阵,那么大局崩坏的过错就只能由他一人承担,更别说在战役的最后,惊慌失措的马谡还做了可耻的逃兵。而无法承担政治风险的孔明挥泪斩杀这位亦友亦子的后辈,虽然不失公正,但马谡的死和蜀汉的败北,与他对战局的错误评估也脱不开关系,对于这点我们是要有清醒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