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在和匈奴和亲的时候 汉朝为何只嫁不娶
对汉匈和亲,为何汉朝皇帝从来不娶匈奴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别说汉朝皇帝不娶匈奴女子,就是放眼整个中国五千年封建社会,中原皇帝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的也是非常少见的,中原与夷狄和亲,几乎全部都是中原王朝把女子嫁给夷狄君主,不觉得奇怪吗?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凤阁舍人襄阳张柬之谏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发生在唐朝武则天时期的故事,后突厥默啜可汗向唐朝和亲,与以往不一样的是,默啜可汗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唐朝的皇族人员,武则天同意了,让自己的侄孙武延秀迎娶默啜可汗的女儿为妻。
结果默啜可汗反而不乐意了,他说自己想把女儿嫁给天子的儿子,而不是武氏,同时武则天此举引来朝臣的大量反对,当时担任中书舍人的张柬之就上书武则天,他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自古以来就没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的。
汉匈和亲
在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张柬之说的是中国亲王没有娶夷狄女子为正妻,纳妾的情况肯定有,但是娶为正妻的没有。
张柬之可是唐朝的名相,他用这个来反驳武则天与突厥和亲,说的一定是真的,不然可就是欺君之罪,也就是说从唐朝之前的历史上,没有皇族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汉朝和亲说起。
和亲是一直存在的政治手段,自夏商周朝以来就已经有了,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和亲就是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西汉建立之初,经历多年战乱,国内面临异姓王的割据,国外又有匈奴的虎视眈眈,刘邦还在白登山被匈奴单于冒顿率领40万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为了维持西汉的稳定,刘邦在娄敬的建议下选择了和亲。
刘邦听从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和亲
刘邦劝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理由是:匈奴是不能够用武力制服的,如果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并给予礼物,就能臣服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女婿,如果公主所生的儿子能够继承单于,那后来的匈奴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匈奴就不能与汉朝抗衡。
从后来的情况看,娄敬的理由过于牵强,尽管汉朝与匈奴和亲,但是双方仍然会发生战争,匈奴仍然年年侵犯汉朝边境,和亲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政治关系,光是西汉一朝,就有十余位公主因为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昭君,但是汉朝皇帝并未娶过一位匈奴女子为妻,哪怕为妃的都没有。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文化因素
《左传》襄公四年: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
《左传》中有一段晋悼公与魏庄子的对话,晋悼公主张攻打戎狄,魏庄子说道:戎人,不过是禽兽。得到戎人而失去中原,恐怕不可以吧!
蛮狄夷戎
魏庄子把戎人比成了禽兽,戎人跟蛮人、夷人、狄人一样都是华夏之外的少数民族,华夏历来都是把蛮、夷、戎、狄当成外人,还有那句著名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话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意思是:不是我们的同族,其心思必然不同。
在春秋时期,虽然礼乐开始崩坏,但仍然有一批华夏人想要依靠尊王攘夷来维护摇摇欲坠的礼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管仲,所谓的尊王攘夷就是所有的华夏人团结起来,一起对付蛮、夷、戎、狄,这是族群的分类。
《左传》闵公元年: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
管仲说:戎狄好像豺狼一样,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诸夏)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这种深深的文化因素已经深入华夏人的思想精髓,影响了后世无数的华夏人,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尊王攘夷
唐太宗李世民在与魏征的对话,也多次表达了这种思想,唐太宗曾经说过“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魏征也说过“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哪怕是到了明清时期,也仍然有这种思想,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就说过:谓夷狄知有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同。
从这些记载与评价来看,华夏人自古看不起夷狄人,这是印在文化上的基因,一代传一代,是无法改变的,汉朝皇帝也是华夏人,自然也看不起来自匈奴的女子,更不会娶来做妻,即使皇帝想娶,满朝文武大臣也会阻止皇帝,所以汉匈和亲,历来只有匈奴单于娶汉朝公主,而没有汉朝皇帝娶匈奴公主。
《唐会要》: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在文化上华夏人看不起夷狄,甚至华夏人都不愿意与夷狄人居住在一起,来自《唐会要》的记载证明了这一点:戎狄与华夏不混杂,为自古以来的训诫。夷狄无信义,好迁移而难安居,因此斥居塞外,不得迁居中国。
匈奴人
二、政治考量
《周书》卷九:史臣曰:孔子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以 周纳狄后,富辰谓之祸阶;晋升戎女,卜人以为不吉。斯固非 谬焉。
孔子曾经讲过一句话: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诸夏各朝没有君主。《周书》上还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周襄王,周襄王把狄人首领的女儿立为王后,后来发现王后与其弟王子带私通,又废除了王后,结果引发了狄人的讨伐,为国家引来了祸患,差一点导致亡国。
第二个例子是晋献公,晋献公攻打骊戎,骊戎将一对美女姐妹献给了晋献公,这就是骊姬和她妹妹,两人都被晋献公纳入后宫,晋献公对姐妹两人十分宠爱,在骊姬的挑拨下,晋献公疏远了自己的儿子,还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而晋献公的儿子申生自杀,重耳和夷吾被迫逃亡,引发了晋国一系列的内乱,甚至为后来三家分晋埋下了诱因。
晋献公娶戎女导致晋国内乱
这两个例子被《周书》拿来当反面教材,意思就是告诫君主不要娶夷狄女子为妻,否则会为国家带来祸患。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为妻或者为妃,那么就有可能生下儿子,这样匈奴女子所生的儿子理论上就有继承汉朝皇帝的可能,这就会导致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在华夏人眼中,匈奴是夷狄,是文化上落后的民族,按照《周书》的说法,就会带来祸患。
皇位之争在任何封建朝代都是极其残酷的,一旦汉朝皇子有匈奴血统,必然会得到匈奴人的支持,而匈奴与汉朝一直就是打打停停的政治对手,即使是双方关系非常亲密的阶段,汉朝也没有放弃对匈奴的警惕,汉朝上至皇帝,下至官吏,不可能会让匈奴有干预汉朝国政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止汉朝皇帝迎娶匈奴女子。
王昭君和亲
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外戚干政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常态,汉朝有名的外戚有吕雉、窦太后、王政君,所谓的外戚就是妻子这一边的亲戚,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女子生下皇子,等到老皇帝去世之后,其儿子有可能会继承皇位,那么朝廷中地位最高的就是这位匈奴女子。
匈奴女子想要权力更高,就得任命一些她所信任的人担任重要官职,一般来说,会任命自己娘家的男性亲戚,然后就会形成外戚干政,汉朝历史上著名的王莽、窦宪、梁冀都是外戚,王莽甚至还篡夺了汉朝江山,这无疑会给汉朝的统治带来祸患,为了防止这种祸患,汉朝皇帝不会迎娶夷狄女子,这是政治上的考量。
三、生活习性完全不同
汉朝与匈奴的生活习性完全不同,汉朝是农耕民族,有固定的居所,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粮食,匈奴是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一生跟随水草丰盛而到处游走,从来牲畜业、狩猎与抢劫维持生活。
匈奴是游牧民族
汉朝是尊重老人、爱护幼孩,匈奴是尊重青壮年男子,看不起老人,吃的东西都是让青壮年男子先吃,吃剩下的才给老人吃,汉朝是一夫一妻一妾制,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守寡,匈奴是父亲去世,儿子就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后母作为妻子,兄弟去世,活着的兄弟就全都娶已故兄弟的妻子为妻。
汉朝人是有名有姓还有字,并且对于皇帝的名字还要避讳,匈奴是没有姓,也没有字,还不用避讳,汉朝与匈奴在生活习性是有很大的不同,两个不同社会的人要生活在一起是很难的,汉朝和亲的公主很多都不能适应匈奴的生活,却被迫要接受匈奴的习性。
汉朝皇帝当然不会认同匈奴女子的生活习惯,哪怕是想到匈奴人的习俗,就会觉得不可接受,双方像两个平行世界,毫无共同点可言,所以汉朝皇帝也不会迎娶匈奴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