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古代长安作为都城的时候 洛阳为什么往往会成为陪都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洛阳曾多次被当作陪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五代十国之前的历史上,长安和洛阳,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当长安是首都的时候,洛阳往往会成为陪都,而当洛阳成为首都的时候,长安也会成为陪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古代中国,洛阳多次被当作陪都?

其实个人觉得,这和地理因素有关。

周天子的选择

西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商王朝随之灭亡。周人起于周原地区。虽然周朝在军事上打败了商朝,但是,如何防止殷商复辟?这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周武王由于在灭商的第二年去世(按:也有的书上认为,周武王在灭亡商朝的当年秋天就没了),因此,这个问题落到了继任者周成王(初期由周公辅政)头上。

周成王在位期间,为了较好的控制殷商故地,于是兴修了洛阳城。这算是洛阳作为陪都的开始。

西汉初年,刘邦纠结于定都问题。刘邦看好关中的条件:物产丰富,还有函谷关天险作为屏障。但是,洛阳的交通便利,以及周天子在这里生活了六百年的因素,也让刘邦觉得洛阳也适合做都城。最终,刘邦经过一番考量,决定定都长安,但是洛阳的地位仅次于长安。

之后的许多朝代,也采取这样的模式。

长安与洛阳

在中国古代史上,长安和洛阳处于被绑定的状态。这种现象背后的因素,往往处于统治者对经济和军事的综合考量。

从军事角度来说,洛阳不是一个适合定都的地方。比如东周六百年就是典型,洛阳处于四战之地,如果出现叛军的话,洛阳几乎无险可守。而长安毕竟有函谷关(潼关)天险,可以阻挡外敌的侵入。

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刘邦在位期间,英布起来造反。当时刘邦的谋士认为:对于刘邦来说,最坏的结果就是函谷关以外的地区被英布占领,而刘邦依靠函谷关以及关中的经济支持,和英布分庭抗礼——从地理范围角度来说,也就是刘邦从大汉皇帝,退守为事实上的秦王。从刘邦和谋士的交流不难看出关中地区的战略意义:退可以割据一方,进可以横扫天下。

不过,洛阳的经济优势,是长安不具备的。

洛阳被视为“居于天下中心”的城市:洛阳的交通便利,意味着洛阳可以成为大一统帝国的经济中心。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军事安全固然重要,但是经济中心的牢牢掌握,也是不能懈怠的。

从物产角度来说,洛阳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并且整个伊洛盆地一马平川,也非常适合传统的农业生产,以洛阳为陪都可以保障农业生产。而且,地理位置方面,洛阳周边水道较多,早在先秦时代,洛阳就是齐、楚、晋等各方商旅经商运输的交通枢纽。周天子选择以洛阳为陪都,是为了收取朝贡方便。

到了后世,随着运河的开凿,洛阳的交通枢纽作用更加明显。甚至中唐以后,唐朝朝廷的很多开销需要从东南地区获得,然后经过运河,辗转运输到洛阳。这也让洛阳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其实隋唐时期,关中地区因为经过千余年的过度开发,其物产水平已经逐步衰败。甚至唐中宗在位的时候,关中的粮食已经解决不了当地人的开销。所以唐朝皇帝需要每年都去洛阳居住一段时间,来减轻关中的压力。为此,唐中宗十分不爽,认为自古以来,没有跟着粮食跑的天子。但是,唐中宗不满归不满,关中地区的物产能力衰败,大唐天子也是无能为力的。

一言以蔽之:洛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洛阳可以成为首都或者陪都。

洛阳的衰败

宋朝时候,宋太祖曾有过恢复长安、洛阳京城体制的想法,但是因为赵光义等人的反对而作罢。不过,在北宋,洛阳依旧被视为宋朝的“西都”。

元朝以后,由于经济格局的变化,元朝选择定都北京,并且坐北吃南,洛阳的地位这才开始下降。之后的明清王朝也都采取元朝的格局。这就导致了洛阳成为了普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