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庞统的官仕之路是什么样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有云:“伏龙、凤雏,两人得一 ,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先生诸葛亮,凤雏是庞统庞士元的号。

能与诸葛亮齐名,庞统的智谋应该是不容怀疑的。

确实,伏龙、凤雏作为正副军师,一度共同辅助刘备建功立业。但诸葛亮是三国演义 中光彩夺目的大明星,相比之下,庞统则黯淡了许多。

其原因是庞统出仕之路太过坎坷,几经周折,才成为刘备的副军师,却很快就命丧落凤坡。

我们认为,智囊庞统屡次不被领导看上,最主要的因素有以下三点:

一:没把握好时机

庞统第一次正式活动是在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中,他提出了对付的办法,也就是火攻和连环计,得到了大都督周瑜的信任,委派他出使曹营,以保证连环计的实施。

不得不说,庞统的执行力很好,他赢得了生性多疑的曹操的信任,让曹操不知不觉陷入设计好的连环计陷阱。

庞统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成功脱身,还出计救了正在曹营的好友徐庶。

有了这次漂亮的亮相,庞统的智谋和能力都已经在领导那里有了很好的展现,按理说 ,应该是庞统出山的最好时机。

但此时,还有两个不利因素:

一是领导最关心的是如何退曹兵。在连环计实施之后,似乎赤壁之战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二是赤壁之战,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在曹操把船舰都连起来之后,孙刘两家基本已经胜券在握,况且已经有诸葛亮和周瑜两个高级智囊,无需再另请高明。

所以,周瑜也只是把他作为实施火攻的一连串计划中的一个必备棋子,没有盛情邀请其加入。

即便如此,从曹营回来,如果他趁热打铁,考虑到他曾经的不俗表现,周瑜应该会把他收在帐下,做个一般的谋士应该没什么问题。

但是,他却来 了个功成身退。战后,东吴暂时风平浪静了,他才想到要出山。

虽然庞统出山时机不对,但在当时 的动荡年代,庞统早已名声在外,孙、刘、曹任何一家多一个庞统这么高智谋的秘书,都应该如虎添翼。

所以,时机不对只是庞统未能成功的一个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他糟糕的面试。

二:糟糕的面试

庞统一共经历了两场面试 ,一是在孙权处 ,一是在刘备处 。

应该说,庞统第一次在孙吴面试,还是有很多有利条件的:

首先是庞统早已名声在外 ,孙权也坦言“孤亦闻其名久矣”。

其次,鲁肃的隆重推荐:“往日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

再次,周瑜新丧,东吴政权少了一个重要的智囊兼大将,此人曾跟周瑜共事,孙权又跟周瑜关系非同一般,跟领导的心理距离就更近一步了。

所以,孙权“大喜 ”(以上皆引自五十七回),接见庞统。

但是,庞统把面试的过程变成了一步步把自己从孙权身边推开的过程。

第一步,其仪容让孙权“心中不喜”。

虽然人人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第一印象总是很重要的,雅伯特·马布蓝的形象定律认为,旁人对你的观感55%在于外表,口容貌和仪表。

那么,庞统仪容如何呢?小说没有直接描述,只是通过面试官孙权的眼睛,告诉读者,他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是他自身教养最形象的说明。

我们从服饰不仅可以看出穿着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其对自我优劣势的分析等,而且还能看出求职者对该职位的重视程度。

因而,得体的服饰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小说中没有提到服饰,但一个“形容古怪”,就已经说明,庞统的外貌和服饰都跟一般人很不一样,让人感觉诧异。

孙权作为一个独霸一方的诸侯国之主, 为自己招聘谋士,其标准自然也少不了这两条,怎么可能会轻易看好这样一个怪异的人呢?

所以,孙权“心中不喜”。好在他不是简单的以貌取人之辈,所以开始提问。

庞统怎么回答问题呢?在孙权这里,他有两次机会。

第一问:“公平生所学 ,以何为主?”庞统的回答是“不必拘执 , 随机应变。”

九个字的问题,对八个字的答案,简单倒是简单了,却等于什么也没有答出来,更不用说切中问题实质了。

孙权继续问:“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

明显,孙权是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大本事,如果他谦虚几句,同时把献连环计的经过讲一遍,就可以用事实证明,自己是有才学,有谋略的。

但是,他没有。回答却更让人不高兴,他说:“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周瑜谋略,让全东吴为之倾倒,你跟他“大不相同”,说明你庞统不认同他,在孙权这里就是看不起周瑜。连周瑜都看不上,你还能看上谁?

所以,孙权给他的评价是“狂士,用之何益”,也就是只会吹牛,没有真才实学的狂妄之徒。

所以,鲁肃一再劝谏,还拿出他献连环计的功绩,孙权也铁了心,“誓不用之”。

第二次,庞统也是有不少重要筹码的,他有诸葛亮和鲁肃的推荐信。

应该说,如果庞统把推荐信拿出来给刘备,一定会给自己加分的。他却没有拿出来,显然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征服刘备。

但是,他的做法却又是让人大跌眼镜:一是高傲而失礼。

“礼仪的实质就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的精神”,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这种礼节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论语·季氏》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言。

庞统这次面试,是直接通过门吏传报:“江南名士庞统,特来相投。”既然是投奔明主而来,见了主公,就应恭恭敬敬拜见,但庞统“长揖不拜”,简直完全不懂礼数。

或许他是借此试探刘备是不是有礼贤下士之风。

但此时,刘备有诸葛亮相助,“荆楚稍定”,已经站稳了脚跟,早已不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时那么求贤若渴了,如此高傲,怎能有好结果呢?

而且刘备根本就没有像孙权一样问他的才学。

二是依然“貌陋”。显然,他并没有因为上次面试失败而 修 整一下自己的仪容,所以刘备“心中亦不悦”。

所幸,刘备没有让他直接走人,而是以没有职位空缺为名, 客客气气地打发他去未阳当县令。

庞统的反映是“玄德待我何薄”。可见,直到现在,他还是把失败的原因归在领导头 上,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那么是不是当时士子们都是如此呢?也不尽然。我们只消把诸葛亮面试的情况跟他对 比一下,就显而易见了。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时,他正在睡觉,得知刘备来了,起身说:“何不早报!尚容更衣。”

“何不早报!”看来是责备童子,也是对慢待客人的歉意表达,“尚容更衣”则表现对客人的重视,也是对此次面试的重视。

诸葛亮“半晌,方整衣冠出迎”,更是表现出对此次会面的高度重视。其整衣冠的结果,就是让刘备觉得他是“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赶紧“下拜”。

经过一番装扮,诸葛亮面试第一步成功。让领导跑了三趟,诸葛亮架子够大了。但是,他也知道,既然见面,领导就是领导,就要尊重。

所以,诸葛亮先表示歉意,再精心装扮,盛装亮相:“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刘备当时尚在创业困难期,需要的就是神仙一样智谋高超的人物,赶快站稳脚跟,所以,诸葛亮的此番打扮,正中刘备下怀。

三:猜忌的性格

庞统还是以自己超凡的公务处理能力赢得了“大贤”的美名,而终于修成正果,被刘备拜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

但是,好景不长,一次猜忌,就丢了性命。

在庞统跟随刘备挺进西川 的路上,接连取得了几次胜利,准备乘胜攻取雒城。诸葛亮把自己夜观天象和所算太乙数的结果告诉刘备, “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且宜谨慎 。”

庞统则以为是“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诸葛亮会的这些天象和算法,庞统应该也会,但他有了这个猜忌心理作怪,就打定主意要继续前进,不管什么天象所示,也不管主公梦之昭示,也不管自己坐骑的昭示,结果兵败,自己也丧了命。

从整体来看,诸葛亮的推算应该是正确的。所以,不是诸葛亮争功故意阻止大军前进,而是庞统猜忌导致此战失败。

此时二人一个是军师,一个是副军师,是同事,都是领导的高级智囊。

作为如此高级 别的秘书,不应该互相猜忌,而应该像邹棠华在《从三国人物谈秘书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中所说,秘书人员应具备的品质之一,就是要胸怀坦荡,公正无 私。

庞统英年早逝(死年仅36岁)正是拜他这种不应该有的品质所赐。

由此可见,智谋超凡的庞统如此命运多舛,不是天不佑他,而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