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司马懿在害怕什么事情 司马懿为何等到70多岁才造反

司马懿活了73岁,他为何到70高龄才夺权,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220年,司马懿盼天盼地的终于盼到了曹操死,这下,他不用时时刻刻紧盯着曹操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到头了,他司马懿的春天也该来了。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成为了汉朝新的魏王兼汉朝丞相,在其中给予过曹丕帮助的,曹丕都统统地回报了他们。作为曹丕心腹司马懿所获得的奖赏更是丰厚,升官晋爵,一样也没少。

在升官方面,司马懿在曹丕手下做事情,曹丕可不像曹操那样,天天怀疑司马懿要反他的曹魏,他视司马懿为他政治方面的得力助手,所以在升官方面,司马懿先是做了丞相府的长史,不久又做了督军御史中丞,前者是曹丕的秘书,后者就是曹丕的眼睛。

在晋爵方面,异性爵位也最高封侯,由于司马懿只能亭侯,所以曹丕只能给他封到亭侯而已。

待遇方面曹丕是给足了,给马儿吃好料就是为了让马儿跑得快,曹丕虽然是信任司马懿才给司马懿这些奖赏,但同样也是需要司马懿去做事的,当然,这事情肯定是少不了的,看这不菜登上魏王的宝座嘛,曹丕连着那些大臣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快当皇帝!您就是天命之子!

也难怪大臣们不这么想,现在的汉献帝像个乞丐一样,很难让人不相信汉室是不是将亡。而曹魏现在是如日中天了,魏取代汉不应该是天命之选吗?而且,魏取代汉室,虽然直接的受益人是曹氏,但他们也受益匪浅啊,这种白送上来的便宜,不占那是白不占。

正月下旬曹丕登上魏王宝座,好几个月的时间里,大汉到处都在传一件事,那就是魏王将要取代汉称帝了,这事似乎大家都认可了,因为也有不少人看到了汉献帝那副模样,大汉既然已经如此颓废,那现在这么强大的魏国取代大汉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嘛,至少魏地的百姓和官员里是这么传的。

在中国古代,敦请劝说某人登上九五之尊,有一专用名词,即所谓的“劝进”。劝进者是真心真意地劝,被劝者则是假模假样地推辞,于是便有一劝,二劝,三劝之类的滑稽闹剧出现。至于要劝多少次,被劝者才“俯允众意”,那要看被劝者的性格而定。生性干脆者,劝一次也就可以了,像后来的孙权就是如此。

曹魏称帝还是需要一个由头的,这个由头当然好找,随便找一个曹魏朝堂上的官员也就写出来了,但曹丕这个人,还是喜欢做表面功夫的,有人劝了他好几次,他都推辞了,但他是真的想推辞嘛?不,只是理由还不够好,而且他没有满足那份虚荣心。

理由要如何才算好?虚荣心又由谁来满足呢?这一切的答案都在大臣们的劝进中了,而作为“标准答案”的司马懿的劝谏只能说作为决定性的一环。

在这场劝进大合唱中,最早劝进曹丕称帝的,是一个不出名的官员,同时他以前也不是曹丕党,和曹丕不亲近,只是现在曹丕要称帝了才来临时抱大腿的,当然,这种献殷勤的人是没什么好结果的,曹丕没有报复这个人,但他的进言就在这次群臣的进言中被淹没了,不过相较他的勤快,有些人的锲而不舍看上去更可怜一些,尚书令桓阶劝进一共五次,可以说,几乎是他有机会就在劝进了,如此锲而不舍的人,曹丕也就把看看他怎么夸自己的而已,也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像是太史丞许芝,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列举了十大方面的征兆,来说明魏受汉禅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包括谶纬书中什么“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之类影射“魏”字的假话。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和御史大夫王朗三位元老,所上的表章又另辟蹊径,专在粉饰曹丕本人方面下功夫,说是“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息之;寒者以煖,饥者以充;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迈恩种德,光被四表;稽古笃睦,茂于放勋;网漏吞舟,弘乎周文”,把曹丕说得天上才有,人间绝无,比那尧(即放勋)、周文王还要伟大。

谁还不爱听夸赞呢,但这些夸赞之言到了这种时候却往往没什么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要让真人才来写。

还记得嘛,司马懿在当文学掾和中庶子的时候,认识了一批朋友,这批朋友就是当初世子党争中曹丕的支持者,这场劝进大戏自然有他们的戏份,陈群,是这一群人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后来九品中正制提出的重要角色,他在这次劝进中,进行了两次劝进,作为未来颍川郡陈家代表人物,他的劝进肯定是不差的,在长期与曹丕的相处中,他肯定也知道曹丕这次到底想要什么,但是,他这次一共劝进两回,每一次虽然曹丕也都爱看,但还是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时候,也就是司马懿,他出手了。

司马懿在曹丕手下其实也是有党派的,跟他一块的大概也和当初在曹丕身边的人有关,他现在升官了,那些人也高升了,以他的身份,他也不方便再和那些人一同劝进,所以他选择了他现在的手下,司马懿现在是督军御史中丞的身份,这个身份是监察文武百官的,他下属与他一定是同一条船上的,所以,他找到了他的四位下属,与他共同劝进表章。

虽然司马懿的劝进来的不是最早,最多,最好听的,但司马懿劝的,是时候,这个时候的曹丕漂亮话也听够了,要说他现在想看什么,那一定是中规中矩,能深入他心的表章,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好的表章,他司马懿的最关键。

司马懿劝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因为他本身是一位实干型的人才,他看不起,也不愿意去当这个马屁精,而且以他和曹丕的关系去看,他根本不需要当什么马屁精,所以他既没有多次去劝进也没有写那么肉麻的词,最多跟曹丕说了句:您现在不上位我心中难安这类话。总之,对于给曹丕的劝进,是不能夸大的,曹丕自己也知道夸大了是个什么后果,而司马懿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原因,才最终成为劝进成功的那个人。

十月二十九日辛未,曹丕在许都南郊的曲蠡设坛告天,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黄初。事实证明:司马懿在劝进时采取中庸之道是非常明智的,他既没有把自己降低到马屁精谄媚鬼的行列,同时又没有给曹丕造成恶感。相反,曹丕称帝后对他愈加信任,特别提升他为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与尚书令桓阶、尚书左仆射陈群,共同负责尚书台事务。而那些原来与曹丕关系疏浅的官员,如左中部将李伏、太史丞许芝,尽管劝进劝得最早最动听,依然没有得到重用。

不久,尚书令的去世让曹魏的国内的政权再度发生了改变,由于曹丕对于陈群与司马懿的重用,原本曹丕所重新设置为分散相权的三公已经被完全架空,而现在司马懿和陈群像是正副丞相一样。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这年发生了两件事,两件都和司马懿有关系,第一大将陆逊,在夷陵的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一战大破刘备数万精兵,彻底消除了西面的威胁。四个月后,暗自得意的孙权与曹丕翻脸决裂,改元“黄武”自立,临江拒守。曹丕至此才意识到自己被对方蒙骗了三年之久,不禁怒火中烧,于是锐意亲征伐吴。第二,曹丕这年遇到了一个他讨厌的人,他把这个人杀了。

第一也就是曹丕没吃过他爹当年在赤壁吃的亏,不知道孙吴既占地利又占人和,他在打到了长江北岸才知他奈何不得孙吴,只好退兵。

第二呢,好巧不巧,这个人是司马懿的恩人,对司马懿是有一定的知遇之恩的。这个人叫杨俊,杨修的兄弟,杨俊其实当初没参加世子党争,但还是没能逃过死亡的命运。

当时,杨俊在南阳当太守,曹丕刚好路过南阳,他突然想起来南阳太守是杨俊,又想起杨修的事情,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就找人把杨修抓来,要杀杨修,可杨修于司马懿有恩啊,司马懿本来是个十分能忍的人,但这次也他出头了,然而曹丕最后还是强行杀了杨俊,并放言,杨俊和他曹丕,只能活一个。

一方面是主子,一方面是恩人,司马懿其实更愿意让恩人活下来,但他不好说,立场和身份都让他不好说,但他对于曹丕从此以后是个什么态度,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改变。

曹丕这一退兵,他就没准备再返回朝堂上做正事了。曹丕本来就是贵族出身,文人气息极重,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可能在征战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大好河山,只是介于战事在即,不好动身去看看哪山水,既然目前伐吴无望,那还不如到处游玩,看看他手中江山是何模样。

但他毕竟是个皇帝,皇帝不在帝国的位置上,终究是有问题的,他必须有理由,而且帝国必须有个人帮他看着,然而这两个问题对于曹丕来说都是很好解决的事情,一就是说,他可以说自己是为了伐吴做准备,二就是,家里不是还有陈群和司马懿嘛,他只要不死,那俩就不能造反,而且,司马懿可是大大的忠臣啊。

于是,司马懿手上的权利再次迎来了一波膨胀。

司马懿这次要做的位置是帝国的抚军大将军,这个位置真可以说,皇帝不在,他就是帝国的一把手,但如此巨大的权利要交付司马懿身上,司马懿还是保留了当初对于曹操的谨慎,毕竟他也知道,眼前这曹丕也不是什么善茬。

在曹植找到司马懿让他坐这个位置的时候,司马懿再三推辞,当然,他肯定不是不想要这个位置,只是说,有时候姿态还是要做一做的,曹丕也是精通此道的高手,他当然知道司马懿是做做样子,想要肯定是想要的,但他还是对这种行为很受用,所以,他跟司马懿说:真不是我想偷懒,我太累了,我现在一个人工作人力有点不够,需要一个人帮我,我看你就不错,你看,你是不是就坐上这个位置呢?

大家都是客套两句,司马懿的目的也达成了,曹丕话也说到这个分上了,再说开些其实就是不给曹丕面子了,曹丕可不是什么纸老虎,他虽然不及他爹,但跟他爹也差不到哪去了,所以司马懿很知趣地接受了这个位置,而这,也是司马懿掌握曹魏集团除了皇帝以外最高权力的一次。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炎夏时节的许昌,赤日如火,溽暑逼人。在城南抚军大将军的私邸内,司马懿满面倦容,躺在卧榻之上养神。府邸内外,一片寂静。

司马懿的身体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衰弱了,他也有些扛不住这样高强度地工作了,但他还是不得已的要继续做下去。曹丕自从出去游山玩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里,国事基本就是司马懿在替曹丕操劳,除此以外,司马懿还要负责他原来的工作,而且因为曹丕嘴上说着要去打仗的原因,军费实际上是没有断过的,所以,这些时间的劳累,让司马懿都受不住,他终于是病倒了。

其实说,司马懿的病也只是简单的积劳成疾,并不是很重,有些头晕想睡觉,但又睡不着,折磨是真的折磨。

在司马懿生病的时候,他的结发夫妻张氏,同时也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母亲张氏,前来看望过司马懿,司马懿如今只嫌恶这个糟糠之妻,所以对张氏也没什么好感,张氏却因此寒了心,毕竟当初司马懿还装病之时,就是张氏在照顾司马懿,甚至当初那个差点暴露司马懿的丫鬟也是张氏处理掉的,老夫老妻如今这样,张氏也觉得自己没什么活头了,便欲寻死,然而她这一动作,就惊动了两个儿子,他们威胁司马懿,让司马懿给他的妻子道歉,否则他们便也随母亲而去。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人才,是未来司马一族的顶梁柱,司马懿是不舍得他们两去死的,但张氏的死,那司马懿一点都不在乎,但看在两个儿子的面子上,司马懿还是选择了与张氏和好,只是对张氏冷淡了许多。

虽然身体不好,但是说,对于事业和皇帝的托付,让司马懿带病上岗,他可还记得,皇帝走之前,多么大振旗鼓,明明都要走了,还回来跟他说“我担心后勤和朝内之事,所以将这些大事委托给你。曹参虽多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支持才更为重要。如今你留守后方,使我无西顾之忧,这可行吗!”

这番比喻对于司马懿的赞扬是非常高的,所以即便在病榻上,司马懿想到这番话也还是能带着病去办公的。

位列帝国二把手的司马懿知道,他现在的权利是曹丕给的,就算曹丕杀了他的恩人,他所坐的位置,明确在警告他现在最好不要有二心。

226年,还在外面旅游的曹丕在一直羡慕汉献帝在许都办公的情况下,想要迁都许都,但其实当时魏国有四都,四都就是方便皇帝的,不过现在皇帝想要迁都,倒也没什么办法,迁都迁吧,大不了累点嘛,但就在这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曹丕准备回许都的那个城门垮了,这一下让曹丕吓住了,只好放弃了回许都,准备先回洛阳。

曹家,不是一个长寿的家族,曹丕时年也40了,虽然这么说不好,但确实按曹氏早死的设定,曹丕也该死了,也的确,这年,曹丕死了,甚至他的四十岁是曹氏第二长寿的。

在回洛阳的途中,曹丕突然染病,五月初,曹丕的病就更重了,他现在只能考虑一件事,就是他的后事。

曹丕是有孩子的,他的嫡长子21一岁,从他成为皇帝开始,就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这是因为他妈。虽然曹丕很爱甄皇后,但曹丕后来还是一怒之下赐死了甄皇后,也就是这一赐死,太子要不要给21岁的嫡长子就有了疑问了。

面子上过不去啊,曹丕把人家母亲杀了,然后,他还给他这个儿子赐予太子的位置,人就算不明着议论这种事情,在人心中,他这一下子格局就小了啊。

但事到如今了,他都要走了,没办法,他只能立这个孩子为太子,而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曹叡。

曹睿这个太子立得挺突然的,对于曹睿来说他没有准备,对于曹丕来说也是无奈之举,他哪里想得到,他这么快就要升天了呢,他本以为他能一直活到统一三国呢,可现在他既然要死,就给继承人留点东西把,怎么说呢,至少教会他怎么当个皇帝吧,二十一岁也没摄政,怕不是他一死那些大臣就要随意蹂蹑皇帝了。

所以,史上最豪华之一的辅政大臣阵容,出现了。

首先是军权代表,这是曹家自己人,曹休,然后是政治代表,曹丕生前心腹司马懿,最后是与司马懿搭配了多年的陈群。

曹丕在刚搭配完辅政大臣阵容之后,马上就跟自己那个在政治上没什么经验的儿子说:“这是你爹我给你搭配的黄金阵容,谁要是说他们坏话,你就小心那个人。”

一个帝国的首脑是皇帝,群龙无首那一定会出乱子,有些乱子是来自外部,有些乱子则是来自内部,此时司马懿虽然刚刚接受辅政大臣之位,但帝国内部的风起云涌也即将开始。

曹丕死了,孙权听说了这个消息,他认为这是个好事情,虽然之前曹丕想要打孙权被打退回来了,但那是仗着长江天险,你要说孙吴和曹魏硬碰硬谁赢,这可真不好说,但成功率来说,应该还是曹魏要高一些,而现在曹丕刚死,这是个机会,是他们吴国反攻的机会。

孙权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就在曹丕死的两个月前,还死了一个对于魏国很重要的人物,而他也是壮年而死。

夏侯尚,夏侯氏和曹家一直是亲家,从曹操开始,曹魏的军事政权就是由夏侯氏和曹氏所掌握的,而曹丕刚死,魏国群龙无首,夏侯尚同样也已经在不久前逝去,现在魏国哪来的将才可以防住他们这一次进攻呢?

孙吴这一次进攻的阵容非常猛,孙权亲自上阵,同时上阵的还有张霸和诸葛瑾,这诸葛瑾正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那不用说,诸葛家家学丰厚,诸葛瑾自然也不是什么无能之人,所以,孙吴这一次是势在必得了。

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人,司马懿。

司马懿几年前随着曹操打过一些仗,他是有军事才能的,只是政治才能更佳,再加上近几年曹丕一直把他放在后方做后勤,所以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便被孙权忽略了。

孙吴来犯,司马懿请战,一战退孙权,败诸葛瑾,杀张霸,将孙权军杀退回了江东。

十二月,凭着军功,司马懿成为骠骑将军。

曹丕的死,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连魏国内部也出了问题,而问题正出在曹叡身上。

前面说过,曹睿和曹丕其实是有矛盾的,曹丕在年轻的时候喜欢曹叡母亲甄宓,但后来却因为一些事把曹睿的母亲给赐死了,曹睿对此一直是怀有怨意的。曹丕在世时,他不好表现出来,现在曹丕离世了,坐在皇帝位置上的人又是他,他就要对此发泄一下了。

曹睿本身对辅佐大臣的安排不满,同时,他对父亲安排的抵制,终于是让曹丕原本的安排出了岔子。

司马懿低估了曹睿的手段,曹睿一上台,就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他们几位辅政大臣调往边境,明着是升官,实际上却是让他们远离朝政中心,降低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好方便自己尽快掌控朝政。

在曹睿刻意的压制下,终曹睿一朝,司马懿都没有造事的机会,或者说,那时的他还没有想要造事的念头。

司马懿是个求生欲很强的人,他有野心、有能力,一个稳字贯穿了他的一生,当别人在思考如何建功立业的时候,他却在装病保护自己。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司马懿在70岁的时候起兵,更多是一种偶然性的事件,这样一个人,如果不是把他逼到了险境,他是不会采取极端的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