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杜甫一首字字悲苦的诗,堪称七言律诗第一

一直以来关于盛唐七律最优秀的作品是哪一首,存在着一些争议。虽然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文学史上却同时把崔颢的《黄鹤楼》和杜甫的《登高》,推向了盛唐七律第一的争执之中。

崔颢虽然在文学史上的名气和杜甫相比相差太多,而且其经典之作《黄鹤楼》也并不见得完全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但因为经历了李白搁笔、在七律还没有定型之前就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诗歌的缘故,向来被文学史所看重。

然而,等到杜甫的《登高》横空出世之后,我们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盛唐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就是杜甫的《登高》全文,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那么杜甫的这首古诗,何以当得起盛唐七律第一的名号?说其能够打动人心,他是如何打动人心呢?

一、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古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完整的融为了一体。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情景交融以情动人。

尤其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由肃杀的景象扩展到辽远的天地,让诗人感觉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而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此情此景何等悲壮!

二、悲秋之思,哀苦动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宋玉之后,悲秋就成为了历代诗人不变的抒情主题。按照四季循环往复的规律,炎炎夏日之后,突然而来的就是秋风萧瑟,万物凋零,与夏日形成鲜明对比。

秋天的到来,首先让人感受到的就是逝者如斯夫,时光流水般匆匆而过。杜甫写作此诗之时已是56岁高龄,而且身患各种疾病,已经到了人生的暮年。人生的暮年,岂不就是这一年之中寒风萧瑟的秋天吗?

更何况此时的诗人正在经历天涯沦落之苦。万里悲秋常作客。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十余年辗转流徙,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备受折磨。

就带着颠沛流离,他感觉到人生的暮年即将到来。人生飘零,岂不是就如同那萧萧下的“无边落木”吗?

悲秋之思,真正写出了诗人内心的伤悲,也真正地展现出了中国古人的悲秋文化传统。

三、语言含蓄,意境壮阔

古往今来悲秋之作多不胜数,甚至也多有无病呻吟之作。杜甫的这首古诗语言表达却极为含蓄,含蓄之中自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诗歌当中我们能够看得出他的悲哀,也更能够看得出他内心的隐忍。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长久的印记在诗人的心中,他不会像郭沫若那样爆发出我是一只天狗呀,这样的叫喊,他只会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当中寻求到情感的爆发和隐忍的平衡。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种情感的爆发融入到波澜壮阔的意境之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此波澜壮阔,承载的就是诗人沉甸甸的悲愁啊。

崔颢的《黄鹤楼》自然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对比杜甫的这首纯熟之作,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