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演义中是怎样描写周瑜这个人物的?他有哪些故事?

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吴国集团的最高军事统帅,是“江东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同时又存在着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性格缺陷,是书中写得十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周瑜出场时,小说描写他“姿质风流,仪容秀丽”,一开始给人以倜傥潇洒,雄姿英发的深刻印象。他“与孙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结为昆仲”,并深得孙策的器重,以致于孙策感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在后来的战斗生活中,越来越显露出不凡的才华和在东吴的重要地位。所以孙策临终时交待弟弟孙权说:“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并托人转嘱周瑜:“尽力辅佐吾弟。”孙权母亲临死前也叮嘱孙权要事周瑜“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周瑜成了吴国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以后与曹魏及刘蜀集团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性格上的光彩与缺点。

周瑜是一位杰出的将才,他洞察力强,头脑敏锐,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曹操在攻灭袁绍后,“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这实际是企图把孙权之子作人质进而控制东吴。当时孙权犹豫不决,张昭因惧曹而表赞同,周瑜则明确主张“勿遣”,指出:“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先分析自己一方的力量,指出不应送子作人质;继而说明遣送人质,将带来受制于曹操的危害;最后表明反对的态度。言辞不多,但将事情的方方面面,利弊得失剖析得剀切详明,十分透彻,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处理棘手问题的杰出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领袖,东吴的大都督,他的多谋善断和过人的智慧,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得到了集中的描写。当曹操以号称百万大军,水陆并进,直抵东吴城下的时候,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舆论甚嚣尘上,虽有鲁肃等人主战,但并不能改变孙权的犹豫态度。于是,孙权遣使请周瑜议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这时周瑜早已成竹在胸,拿定与曹操决一死战的主意,但先不露声色,只是在下面倾听各方的意见,进行调查摸底。然后在孙权升堂议事之时,痛击投降派论调,分析东吴有利的形势,指出曹操犯兵家四忌,虽多必败,显露了他对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的正确把握和敢于反抗强敌的大无畏气概,促使孙权拔剑砍案,决计抗曹。为了更加坚定孙权抗战的决心,在孔明的提醒下,又连夜求见孙权,进一步分析曹军力量的虚实,释其疑惧,终使孙权说出了“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的斩钉截铁的话语。接着,他又以调兵得法,指挥有方,得到比他年长的宿将程普的叹服。他除了注意上下关系外,还十分重视与刘备的结盟,这时他所说的“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确实是肺腑之言。在做了这一切准备之后,他就在赤壁大战的历史舞台上,纵横驰骋,大显身手。先是在“群英会蒋干中计”中,表现得足智多谋,深明韬略。在三江口小捷后,周瑜看到曹操的水军日夜操练,深感对方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是其获胜的障碍。这时,正好故人蒋干作为曹操的说客来访,他就巧设奇计,以同窗聚会为掩护,以佯醉共寝为契机,利用蒋干言过其实、平庸无谋的性格弱点,引其入彀,不仅骗过蒋干,而且瞒过曹操,顺利地施行反间计,终于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心腹之患。以后,苦肉计,假戏真做,滴水不漏;诈降计,严丝合缝,痕迹不露;连环计,诱敌上钩,破绽全无;在此基础上,与孔明合谋的火攻,更是水到渠成,万无一失,如此环环相扣,计计相连,加上他指挥水、步、马军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又有孔明借东风的配合,结果一把火使曹操号称的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大败而回。在这场战役中,他始终调动着敌人,牵着曹操的鼻子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最后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充分显露出他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精明强干,敏锐果断和大智大勇。

周瑜对孙吴集团的殚精竭虑,赤胆忠心,表现得也十分突出。他自接受孙策要他辅佐孙权的遗命后,就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他举荐能人,亲聘贤士,操练水师,日夜辛劳,都是为了不负倚托之重;面临强兵压境,痛排投降舆论,力挽狂澜,更是为了使东吴免遭劫难;就是杀刘备、除孔明、夺荆州等一系列错误行动,从主观上说也是想维护江东利益。在攻南郡时中箭受伤后,他奋然而言:“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革裹尸还,幸也! 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仍旧忍着疮痛,领兵杀敌。在临亡之际,他还上书孙权,表达遗恨,分析大势,并举荐鲁肃以自代。周瑜对东吴集团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但是,周瑜的性格缺陷也十分明显,主要的就是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恃才自负,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使他在与孔明共事合谋中,一开始就感到事事识破机关、高他一头的孔明“必为江东之患”,“后必为我国之祸”,于是顿生杀机。先是派孔明往聚铁山断曹操粮道,企图借曹操之手杀之;继而限三日内造十万枝箭,想以违反军令状为借口杀他。无奈对手棋高一着,计谋接连失败;加上鲁肃一再以“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之言相劝,他才强压妒杀之心,暂时维持与孔明的结盟关系。而当七星坛祭风,赤壁之战大功即将告成之际,他就悍然下令部将:“休问长短,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由隐蔽变为公开露出杀机。正是妒忌心理的恶性膨胀,使他完全置联盟大业于不顾,走到了维护东吴利益的反面。此外,他还少年气盛,浮躁偏激。孔明“用智激周瑜”,坚定其联刘抗曹的决心;以“但堪水战,不能陆战”的激将法,击破其借刀杀人的阴谋,都是利用了他容易意气用事,感情冲动的弱点。他的胸襟褊狭,目光短浅和浮躁易怒,感情用事,在后来与刘蜀争夺荆州的斗争中,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他名符其实的“致命伤”。

如果说,赤壁之战时,大敌当前,与曹魏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而对孔明的嫉恨有时还有所收敛的话,那么在击败曹操之后,为了夺取胜利果实,他就把刘蜀当成主要敌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攻打南郡前,他被刘备一激,说出了“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的话,后来先败于曹仁之手,等到反败为胜,再去取南郡时,已被孔明派赵云着鞭在先,接着又为孔明诈用兵符,袭取了荆州、襄阳,结果被孔明“一气”,金疮进裂。为了夺回荆州,他又想以孙权妹子为诱饵,搞“招亲”把戏,智赚刘备,不料弄假成真,结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被孔明“二气”,再次金疮迸裂。他仍不死心,又假意去收西川,实欲夺取荆州,行“假途灭虢”之计,但还是被识破,反而弄巧成拙,被孔明“三气”,又一次“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最后,在“既生瑜,何生亮”这一集中反映他心狭量小,妒贤嫉才性格弱点的长叹声中,走完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的短促的人生旅程。

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同历史记载不完全相同。《三国志·周瑜传》说他“性度恢廓”,裴注引《江表传》也载蒋干曾“称瑜雅量高致”。而小说既取材于历史,又进行一定的虚构创造,在突出其精明机智的同时,又把他写成一个心胸狭小,妒嫉浮躁的人,这样有利于表现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的矛盾,突现全书真正主角诸葛亮的高度智慧,同时使周瑜本身的形象也更为复杂丰满,鲜明生动。小说对周瑜的刻划,还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毛宗岗说:“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作者对周瑜主要用的是这种正比、正衬。曹操是个老谋深算、机智聪明的人,可是在赤壁之战中,周瑜处处比他略高一筹,这种“强中自有强中手”的写法,更加显示出周瑜的大智大勇。但是“能人之上有能人”,尽管周瑜智慧过人,却又不如孔明,他不止一次地说,“其计画又高一头”,“此人见识胜吾十倍”,这对孔明来说是正衬,对周瑜而言则又是反衬,烘托了他智谋的不足和性格上的弱点。周瑜作为一个有严重缺点的英雄人物,在书中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