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史典故之唇亡齿寒出自于哪里?它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大家好,这里是知秀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唇亡齿寒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出处】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解释】亡:失去。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历史典故】

春秋时候,诸侯征战不断,晋国是当时一个较为强大的国家,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一定会借道,让我们通过的。”荀息看晋献公有点不舍得,就接着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们给虞国的东西不过是暂时存放在他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按荀息说的做。

虞国国君见到晋国送来的奇珍异宝,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应了晋国借道之事。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阻止道:“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相互依存,万一虢国灭了,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啊。”虞国国君说:“晋国这样的大国,特意送美玉宝马来,要和咱们交好,难道这点小忙咱们都不帮吗?”宫之奇见国君不听自己的意见,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便带着家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没多久,晋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灭了虞国。

联系无处不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人所提到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及“唇齿之邦,唇亡则齿寒”。我们永远无法忽视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它们与我们就如同是一根线上的蚂蚱,“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要想谋求自身的安全与生存,首先必须找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势力,与之结合起来,共同对抗强者,这样才能实现自保,否则,必将成为“受冻的牙齿”和“被殃及的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