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有三次消灭秦国的机会 最后为什么都错失良机

对魏惠王可以三次灭秦,为何又三次错失良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知秀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他在位时礼贤下士,手底下有一帮有才能的人,对魏国的发展影响深远。当时的魏国西有秦,南有楚、韩,北有赵,东有齐,每一个都是潜在的威胁,魏文侯便以李悝、翟璜为相,率先实行变法。

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李悝为魏国效命时汇集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了变法,而后来的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其实都是在发展着李悝的变法实践,可见,魏文侯慧眼识人,令魏国步步走向了强盛。

翟璜则为魏王推荐了吴起守河西,西门豹防备赵国,乐羊则攻灭了中山国。魏国因此成了最先强盛而称雄的诸侯国,在那时候,秦国被魏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险些灭亡。

而魏文侯还很清楚,秦人好武,虽然彼时的秦国不尽人意,但以武力攻秦国,秦人很可能来个鱼死网破,会对魏国造成过大的损伤,因此魏文侯拜了孔子的大弟子子夏为师,在西河大力实施仁政,建立西河学派,使得秦国的人才大量流失。

魏文侯离世后,魏武侯即位,他于公元前393年两线作战,同时攻打郑国与秦国,虽然李悝已经离世,但名将吴起尚在,狠狠给了秦国一击。

公元前389年,秦军在阴晋城外排兵布阵,魏武侯则亲自到前线犒劳将士,吴起则率五万魏军反击秦国,取得了“阴晋之战”的胜利,声名远播。

在吴起的两次击打下,秦国距离灭亡仅有一线之隔。不过要说的是,魏文侯年间受鬼谷子文化的影响最大,不管是吴起、李悝,还是乐羊、西门豹,他们的出身都是平民,由于受到了魏王的重用而名噪一时。

魏武侯时期,儒家文化对魏国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魏国的公室贵族中有不少人也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比如公叔痤、公子卬等人,然而才能不低的公叔痤则更倾向于自身利益,考虑到吴起对他的威胁,而让魏武侯怀疑吴起,使得吴起离魏投楚,魏国也因此错过了灭秦的机会。

这样的状况在秦国也曾发生过,公室贵族为己谋私,为国家利益考虑得相对少些,而后来的秦孝公起用商鞅,则也代表着出身平民的人才能为秦所用,商鞅变法中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贵族的井田制,颁布了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土地私有制。

魏惠王即位后,原本也是有机会灭秦,但却都错过了。商鞅还待在魏国时,曾向公叔痤献策“秋守春战”,公叔痤也认为过“分秦”其实就是“灭秦”,这份考虑与魏文侯当年考虑到半农业半游牧的亲人尚武如出一辙,但彼时的魏国已经失去了吴起。

另外,这时候的魏王骄傲自负,认为一举可攻灭秦国,结果结盟没谈拢,反倒和其他诸侯国结下了梁子,也就错过了灭秦的好机会。

还有一次,则是在秦献公中箭身亡,秦孝公执政的过渡时期,魏国名将庞涓就瞅准了这个时机,要清楚此时的秦国已陷入内乱,内分两派,如果魏国乘机而入,未必不能得逞。庞涓便多次上书请求魏惠王西进,越早开战越对魏国有利,并且列举出了灭秦的原因。

但魏惠王却没有将小小的秦国放在眼里,没有任何举动,结果错失了机会,而秦国终将在秦孝公的带领下,改变弱势地位。

公叔痤临终前倒是为魏国做了考虑,向魏惠王进言,商鞅是个可用之人,如果不用,则杀之。魏惠王听了但没太当回事,使得商鞅最终被秦国所用。

公元前340年,商鞅率兵伐魏,而魏国迎战的是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值得一提的是,公子卬曾与商鞅是好友,但在这次的战事中,公子卬受骗被俘,魏惠王则被迫向秦国献上河西部分土地求和。

魏惠王原本有三次机会灭秦,但却又三次错失良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魏惠王的骄傲自负,以及魏国用人制度的变化,最终将魏文侯打下的基业败光了。

《战国策》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讲述了魏国的魏文侯,李悝、吴起、魏惠王,以及崛起的秦国等,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