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朱由检自尽前一天,做了哪些事?

朱由检,即明思宗、崇祯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在位共十七年,年号“崇祯”。朱由检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最后一个皇帝崇祯,中间经历了数百年时间。

但只在几年之间,明朝便一点点支离破碎,某一天早晨,崇祯皇帝便上吊自尽而亡,那在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的前24小时之内,他在干什么呢?

一、皇帝流泪,驱子逃命

公元1644年,是明朝崇祯皇帝自尽的前一天,此时,由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兵临城下。崇祯皇帝也知道,到了今天,明朝再无恢复的希望。

于是当天晚上,他命人叫来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分别是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永王朱慈照、9岁的定王朱慈炯。此时,他想见自己三个孩子最后一面。

但当这位父亲见到自己的孩子时,他先是震惊。因为当时北京城被攻破已经是时间问题了,只要农民军进入京城,那么他们绝对会进入皇宫抢劫。

等到进入皇宫之后,皇宫里的这些皇子皇女皇妃们因为自己华丽的穿着,所以绝对会被这些起义军杀死。

考虑到这些的崇祯皇帝,出于对自己儿子的慈爱,先是责备地让孩子们换下这身丝绸衣裳,换上老百姓的布衣短打。

等到换上之后,这三个孩子虽然看起来还是细皮嫩肉,白白净净,但已经和平常的农家少年没有多大区别。

此时,崇祯皇帝眼中带泪地叮嘱自己的三个儿子:“今天你们还是皇帝的儿子,明天可就是老百姓了……在这种乱世里,要隐姓埋名,看见老人家要叫老翁;看见年轻一点的长辈,要叫伯伯或者叔叔!”

原来,崇祯皇帝这次把儿子们叫来不仅仅是想见他们最后一面。还想为他们生命的存续做最后一点努力,让孩子随着北京城里的老百姓们逃亡。

等到安顿好自己的孩子之后,他开始解决后宫里面的人了。

二、驱人避难,大开杀戒

在朱由检跟儿子们说话的时候,周皇后也静悄悄地来到了他们身边,此时,周皇后刚从皇宫外面归来。

那为什么到了这时候,周皇后还要四处走动呢?这并不是周皇后想给自己寻找后路,而是因为她是皇后,要担起皇后的责任。

周皇后之所以要前往皇宫门口,是因为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攻向北京城的外城,整座城池被攻破也是时间问题。

而周皇后作为皇后,不仅仅是她几个孩子的母亲,而且还是天下人的皇后,于是,周皇后决定为她的子民们再做最后一件事。

当天,周皇后持节,绕着皇宫走了两圈。在每走过一个宫殿时,周皇后便会进入这个宫殿,见到每一个宫女太监,都会让他们赶紧逃离皇宫。

等到做完这件事后,周皇后便从皇宫外回来,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见这最后一面。

周皇后一来到崇祯皇帝身边时,便看到崇祯皇帝在叮嘱自己的孩子们,此时,她心中有了些许安慰。

等到皇帝送走这几个孩子时,她便走到皇帝面前,跟他回顾这些年来所经历的事。从两人成亲开始,到朱由检登上皇位,再到扳倒魏忠贤,最后到现在。

等到周皇后说完,两人早已泪流满面,说完一切后,周皇后便上吊而死,崇祯静静地承受了这一切。

周皇后死后,也许是刺激到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提了剑,便往后宫走去。首先,他来到袁贵妃的住处,和袁贵妃喝了几杯绝命酒之后,就命令袁贵妃上吊自杀。

袁贵妃心中胆怯,正在上吊的时候绳子断了,崇祯见袁贵妃没有死,便直接上前一剑刺死了袁贵妃。之后,崇祯如法炮制,又将后宫的几位妃嫔一一杀死。

之后,他又来到了自己的大女儿长平公主的住处,在和女儿说完话之后,朱由检已经难忍眼睛里的眼泪,于是他用手遮住眼睛,用剑朝着长平公主砍去,结果因为遮住了眼睛,朱由检一剑砍向了长平公主的左臂,将她的左臂砍断。

此时长平公主痛苦地哀嚎,但朱由检已经下不了手了。

之后,他又将自己其他的几个女儿全部杀死,杀完人之后,他便和他身边的宦官,席地而坐,说着人生中最后的心里话。

三、逃生无望,煤山上吊

在和宦官们说话的过程中,朱由检仅存的求生欲被宦官们唤起,之后,他换上便服,带着几十个宦官出城。

但事情不顺利,守城的士兵以为有人要夺门,便不由分说地开炮还击,朱由检人少,便只能逃离。

之后朱由检又尝试从其他几个城门出城,但都无一成功,此时,朱由检早已身心俱疲,他求生的希望也被这几次事故磨灭。

第二天一早,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开始朝皇宫进发。

这时,朱由检早就在皇宫后的煤山上看到了这一切,于是,他用上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时,明朝就此灭亡。

在崇祯死去之后,他和周皇后还有田贵妃被当时的百姓们凑钱合葬,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而他的儿子被周皇后的父亲亲手献给李自成,但李自成只是将这几个孩子关押,并没有杀这几个孩子,后来,这几个孩子失踪。

但在几十年后,朱由检的太子被清朝找到,之后被处死,明朝的血脉就此断绝。

这一切,虽然是当时的人们的惨痛经历,但是在后代人看来,这些只是躺在史书上的历史。

这其中的已经多么像杨慎的那首《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