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清照最伤感的两首词:赏析《声声慢》和《永遇乐》

你们知道李清照的故事吗?接下来知秀网小编为您讲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门生,进士出身,为官数任,后来卷入元祐新旧两党的党争中,晚景凄凉。李清照幼年,家中比较富裕,尤其是藏书丰厚,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李清照与父亲在京城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优雅的生活环境和京城的繁华景象,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大家闺秀,聪慧过人。李清照少年便有诗名,“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还在香闺之中,16岁的李清照就写出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清新自然、明白如画。这首词大概是李清照的处女作,此词一传扬开去,当时的京城的文人圈子里,士大夫们无不击节赞赏。李清照在诗词上的天才,令人惊艳。她是一位女词人,与当时的前辈名流们诸如晁补之、张耒等人诗文唱和,可以想象她的文字在那个以男性为主的文人圈子里引起了怎样的轰动。

18岁,李清照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京城结婚。《金石录后序》中有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谐,恩爱有加。虽然都是出身书香门第,但是两人的日子却过得十分简朴,他们把节省下来的钱都用来做金石、书籍的收藏,而且立下了“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元佑党争,李清照的父亲被卷了进去。李清照随父亲一起,被遣返回原籍。偌大的京城,已经没有她的立锥之地,李清照不得不与丈夫赵明诚分离。后来蔡京罢相,朝廷毁了《元祐党人碑》,李格非一家被赦免,李清照才得以与丈夫赵明诚重聚。

公元1107年,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24岁的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给他们归隐的山居取名“归来堂”。此后十余年,李清照与丈夫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岁月。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与丈夫也惨重战乱之苦,从北方携带他们历年来搜集的金石字画南下避难。途中,赵明诚因为母亲病逝提前赶往江宁奔丧,李清照一介弱女,在兵荒马乱中于第二年春天将这批稀世之宝押运到江宁府。

建炎三年二月,金军再次南下,赵明诚罢守江宁,独自弃城而逃。舟过乌江,李清照有感而作《夏日绝句》以吊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幸的是,途中赵明诚身染重病,在8月病逝于健康。李清照此时46岁,悲痛欲绝之下为文祭奠亡夫:“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安葬了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金军再次南下,李清照带着所剩无多的文物字画一路南逃。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一连串的打击让李清照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李清照于是写下传唱千古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的整体基调忧郁而哀怨,即便是千年以后,读者依然不难透过诗词本身体味李清照的怅惘与锥心的疼痛。可见,李清照作下此词的时候,内心的悲哀已经到达了极至,以至于读者能够通过这样一首诗和词人达到一种共鸣。抑或悲伤,抑或怜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两两相叠,诉诸的是遭际悲苦,到底意难平。在这天气还暖,寒意未尽的节气里,最难保养身体。独酌三两杯淡酒,却挨不过这傍晚猛烈的寒风。雁群从天空掠过,我仿佛遇见了故人般,不免伤感。

飘零的菊花堆了一地是如此憔悴,还有什么能让我摘取的呢?我独守窗前,想着如何才能熬到夜黑。黄昏中,梧桐叶落,细雨打在上面,点点滴滴,未曾停歇,一个“愁”字已经无法形容我此时此刻的心境了。

当李清照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她已经是一个晚年妇人。然而,她所面临的生活不是现世安稳,安享晚年。而是无夫无儿,流离失所的凄凉。

李清照的前半生何其精彩。她出身书香门第,在艺术和诗词的陶冶下成长为一代才女。青春时代,她幸运地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和丈夫赵明诚二人过着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的婚姻生活。

两个惺惺相惜的爱人在“赌书消得泼茶香”的生活情趣中愈发珍惜彼此的缘分。他们的爱情迎来了热烈的巅峰,与此同时,宋王朝的统治也走向了穷途末路的悲歌。在风雨飘摇的国度里,他们的爱情饱受摧残,却终难破镜重圆。

这首《声声慢》正是她晚年的孤独与悲情的写照。李清照将后半生的悲情愁绪全部融入了这样一首词,融入了一场黄昏的一场情绪。因此,此词看似无物可赏,却能完全以情动人。

李清照的另一首代表作,是《永遇乐·落日熔金》,知道的人很少,但是在作品手法上,可谓超越《声声慢》,堪称李清照最好的词作。原文如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写于公元1150年的临安城,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流落江南,已经是22个年头。写这首词的时候,李清照已经是薄暮之年。词中写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落日如融化之金属,傍晚暮色四合,如白壁齐拢,雾霭将杨柳染得浓绿,笛声将《梅花落》的曲调吹响,谁知有春意几许?元宵佳节,天气尚暖,可怎知会否再有风雨?诗酒朋友们乘着马车,骑着骏马,前来邀约,我都一一婉拒了。

遥想当年,汴梁尚且繁华,每逢正月十五,我们闺阁女子便要戴上饰有翠羽的帽子,插上金丝雪柳,满头珠翠,打扮齐整。而如今的我却如此憔悴,发髻凌乱,鬓角斑白,不愿夜间外出,倒宁愿躲在帘下,听人欢歌笑语。

这首词的凄怆哀婉的基调与《声声慢》颇为相似,但又不同于《声声慢》的作品风格。李清照在这首词中通过对比南渡前后的元宵之景,抒发了自身的离乱愁苦。上片主要写景,表达触景生情的苦闷;下片作今昔对比,从个人情绪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表达了国破家亡之苦。

经历过靖康之耻的大宋王朝危在旦夕,这辗转流离的逃亡生涯丰富了李清照的人生阅历,也让李清照赋予其作品更为深厚的情感。因此,这一时期,李清照的笔调偏向朴实清新,有一种反复归真的深厚之美。

综合《声声慢》与《永遇乐》两首词作,李清照用笔字字用心,极善于打磨文字,在用笔功力上不相上下。正如李调元对她的评价:“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

在风格上,两首诗各有千秋,《声声慢》兼具声韵和意蕴之美,情感表达直击人心;而《永遇乐落日熔金》的表述则更为含蓄深厚,发人追思。两种处理方法各有其妙处,两首诗都是李清照词作之佳品,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各有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