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袁枚的《雨》原文、翻译及解析
袁枚《雨》,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立秋后天气依然非常炎热,直到处暑之后,仍然无法感到秋天的气息。唯有在傍晚时分,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西风阵阵、荷叶田田,终于可以闻到一股清凉的味道。人们在暑热中心情烦躁,急切地等着一场秋雨,更期待着遍野金黄、丰收在望。
但有时又是秋雨绵绵,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心情愁闷时,倚楼听雨,那种撩人心炫的声音,缥缈而又空幻,令人倍感伤感。而心绪舒畅时,却觉得那雨打芭蕉的节奏,又好像美丽的仙女在翩翩起舞,竟引得潺潺的溪水也为其伴奏。
清代一位诗人有一次雨后赏景,高兴之余就写下了一首好诗。下面分享袁枚的一首诗,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个雨字,却句句写雨。
雨
清代:袁枚
当窗三日雨,对面一峰沉。
花有销魂色,莺无出树心。
怒蛙争客语,秋水学琴音。
折竹教童试,前溪几尺深。
袁枚7岁开始就读于私塾,12岁考取秀才,27岁担任溧水县令,此后虽然还在江宁以及陕西等地任职,却并无升迁。37岁那年,袁枚终于决定辞职还乡,从此过上了悠闲的隐居生活。
诗人喜欢读书,不嗜饮酒;乐于旅游,不爱听曲。他住在随园,也常去常州、杭州等地走亲访友,并与四方名流诗歌唱和。这首诗就创作于他刚刚隐居的那年,作者雨后赏景,表达了恬淡闲适的心情。
连日来雨水不断,虽然暑热消褪,但也让出行不便。外面下着大雨,诗人只好闷在家中读书、喝茶,翻阅古人经典,再修改自己过去的诗文,虽然并不寂寞,总觉得有些烦闷。终于雨过天晴,诗人也可以好好地出门散心了。
他带着小僮,穿着轻装,缓步走到户外。一路上空气清新、金风细细,虽然落叶遍地,却别有一番情趣。诗人登高望远,对面山峰上早已雾气消散,似乎也比平日里下沉了许多。
诗人又将视线回收,只见路旁的野花经过雨水的洗涤,颜色更艳;而树上的鸟儿却因羽毛被雨淋湿,而不愿出林飞翔。一有一无,却让人忆起明代刘基的诗句,花有泪、莺无语;也使人联想起秋雨中,花儿失色、鸟儿低飞的场景。
袁枚观察细致,下笔有神,更传达出诗人此时心境怡然自得,完全融入了大自然之中。他与温婉的风景相依,更欣喜这雨后柔情清新的世界。
颈联又从听觉入手,展现出雨后池塘和溪水的风貌。一场秋雨之后,蛙鸣阵阵,流水潺潺,其声颇似琴音。作者一定是非常留意蛙鸣时的模样,它瞪目鼓腹,其状若怒,所以将其形容为怒蛙。
而“争客语、学琴音”,也拟人化地表现出雨后初晴时,由于人迹罕至,所以更显静谧。诗人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也显得艺术修养十分高超,不愧为清代的大才子。
最后两句也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他欣然折竹试水,还教童子试探溪水的深度。可见连日雨水不断,也让大河小溪都涨满了水,诗人也不知深浅,更不敢贸然而渡。
纵览袁枚的这首五言诗,清新自然,如同白话,却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又历历如在目前。全文虽然只有一个雨字,却句句写雨。首联表现了雨后空气清新、迷雾消散,山色明朗、润泽。颔联展现雨后花儿更显娇妍,而鸟儿却羽翼湿重、难以高飞。
颈联也形象地表述出雨后怒蛙和急流之声,仿佛就在身边跳动和鸣响,令人如闻其声。而尾联看似随兴,却匠心独运,不仅描绘出雨后涨水的场面,也让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短短40字,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清新自然的欣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