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牡丹亭》的后世影响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还魂记》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使其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牡丹亭还魂记》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牡丹亭还魂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度统一,使《牡丹亭》成为后来文人学习、借鉴的一个典范。沈璨曾受汤显祖的影响改编《牡丹亭》为《同梦记》。还有臧懋循的《牡丹亭》、冯梦龙的《风流梦》、徐日羲附《牡丹亭》等剧作,都是《牡丹亭还魂记》的续写。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这个职业民问戏班与他来往颇密切,上文援引的关于不可按改编本上演的信件就是写给班中伶人罗章二的,这个戏班应该就是首演《牡丹亭》的戏班。

据记载,汤显祖还曾亲自指导演出,具体到演员的身段和舞台布置等,其作用跟今天的导演工作基本一致。康熙末叶以迄乾嘉之际,昆剧进入折子戏时代。这一时期的《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

清朝末年,因为社会的动荡,昆曲在全国各地式微,江南尤其是苏州的一些民问戏班,成了仅有的薪火。比较有影响的有苏州的全福班、新乐府、仙霓社、荣庆社,另外湖南湘昆班社、浙江金华昆班、宁波昆班、温州昆班等也擅演《牡丹亭还魂记》的一些折子戏。

《牡丹亭还魂记》作为昆曲经典传统剧目,是每个昆班必演的,甚至也是评价和衡量戏班质量的重要参考。随着政治局势的进一步严酷,以及战争的影响,戏班纷纷解散,对于这一时期《牡丹亭还魂记》演出情况记录很少。

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俞振飞、程砚秋、梅兰芳等通力合作下,《牡丹亭还魂记》得以重现舞台,并且陆续被拍成昆剧电影,使珍贵的影像资料得以流传卜来。建国后,北京、上海、湖南等地昆曲剧院相继成立,根据新时代的演出需求和审美情趣对《牡丹亭还魂记》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改编尝试。

2000年以后,全国各地的昆曲院团逐渐都恢复了《牡丹亭》折子戏的演出。2004年白先勇主持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巡演之后,更扩大了这部传统作品的知名度。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北方昆剧院等全国各地的昆曲专业演出团体都开始经常性上演各具特色的《牡丹亭》。

不仅是昆曲,《牡丹亭》的故事也被其他曲种改编搬演不绝,如京剧、黄梅戏、越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移植上演了这出经典之作。

在Daniel 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还魂记》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

此外该剧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牡丹亭》最早的英译本是1939年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中的“春香闹学”,载《天下月刊》第八期1月号。

1980年,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之教授是第一位将《牡丹亭》全英译本介绍给西方的学者。德国洪涛生翻《牡丹亭》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译本1937年分别由苏黎士出版社和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日译本有两种版本。此外还有多种单折的译本。

外国演出

1、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依据《牡丹亭》英文全译本,由谭盾作曲,华文漪、黄鹰等主演,执导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歌剧版《牡丹亭》,全剧长达三个小时,于1998年5月在维也纳首演,而后又在巴黎、罗马、伦敦等地巡演,并于1999年在美国作了最后一场演出。

2、在《牡丹亭》问世400周年的时候,由美国华人、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执导,上海昆剧团排演的《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首演。

3、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昆曲列入“世界非遗”。为了传播昆曲艺术,更为了这份昆曲情结,2004年4月,由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