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画家徐渭纸本水墨画:《牡丹蕉石图》简介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牡丹蕉石图》是明代画家徐渭创作的一幅纸本水墨画,墨韵气势,奔放横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该画左侧画有高大的芭蕉,枝干粗壮挺拔,蕉叶茂盛,蕉叶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在芭焦树右侧下,竖立着一块巨石,紧紧依仗在芭蕉树干上。奇石下长着数株花朵盛开的牡丹和茂密的枝叶。该画以粗笔泼墨把芭蕉,牡丹和湖石创造而成,细致的刻画没有作做。该幅墨韵气势,奔放横溢,笔墨和造型在徐渭的写意画中生动的表现出来,把花鸟、蔬菜、走兽、人物、山水等都给显示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画作内容
画作的左侧画有高大的芭蕉,枝干粗壮挺拔,蕉叶茂盛,阔大的蕉叶,纵横错落,有的蕉叶向上,有的斜向下垂,有的平展,蕉叶的大小和形状各异在芭焦树右侧下,竖立着一块巨石,形状奇特,紧紧依仗在芭蕉树干上。奇石下长着数株花朵盛开的牡丹和茂密的枝叶。
图右有作者自题,题诗曰:“焦墨英州石,芜丛风尾材。笔尖殷甚甚,深夏牡丹开。天池中漱犊之辈。画已,浮白者五,醉矣!狂歌《竹枝》一阕,书其左。牡丹雪里开亲见,芭芜雪里王维擅。霜兔毫尖一小儿,凭果拢拔春风面。尝亲见雪中社丹者两。杜审言:吾为造化小儿所苦。”
创作背景
唐朝时期牡丹最为繁盛,先是在皇宫内院盛传后又流传于宦官之家、王公之家;直到最后寻常百姓家的庭院也种有牡丹。牡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寓意,世人共同的审美理念来自心灵的渗透。嘉靖十九年,徐渭在第一次秋试就落榜,此后的考试也是次次落地,当时花王牡丹也被贬到洛阳,徐渭便借牡丹来抒发自身的苦闷和牢骚,借牡丹比喻自己的旷世奇才,因富贵的象征则是牡丹。作者在创作此画时,以浓郁的创作激情,得手运心地以酣畅的笔墨挥酒而成,画毕后痛饮五杯酒,后作题文。
艺术鉴赏
技法
该画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相机积破,笔法来去纵横,和巧妙的交叠,着力写出了这三件东西卓立世间而生趣盎然。其淋漓湿润的墨韵及气势奔放的用笔以及笔墨技巧的运用上结合着生纸的性能,运笔汪洋恣肆,畅快淋漓。
构图
整个画幅多为横涂驳抹的放阔笔、作者有意用较为浑沌的墨块构成的巨石,来遮拦、煞住那相对来说较为细碎的笆蕉和牡丹,一方面使景物有露有藏,意境更为深邃;另一方面又使整个画面相互衬托,使整幅画的构图更为紧凑。作者特意在画面右侧的空白处,先后写了二段题跋,乍看似随手题写、实则定以锋尖浓墨书写的秀逸行草,在构图上起到了补自作用。同时,也形成了诗、书、画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全图给予观者更有整体感染力。
名家点评
上海美术评论家舒士俊:此图全然撤开了背景色而纯以纸绢之白作衬底,这就尤其要求画家下笔磊落雄健,让笔墨边缘自然结成一道有韵律的硬口子,使笔墨仿佛会从纸绢上脱越而出,这样通过白底的映衬以见笔墨的厚度,从而使物象呈现出生动的立体感。
重要展览
2018年4月16日—7月25日,俄罗斯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国立博物馆举办“上海博物馆藏明代艺术珍品展”,展品包括《牡丹蕉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