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

《脉经》,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魏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王叔和著,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著作,也是脉学的集大成之作,就算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医学的基本教材之一。

脉学很早就在中国产生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切”就是指的切脉,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就经常给别人切脉诊断疾病。但是切脉只有一些名医才能够用的好,普通的医生是很难掌握怎样具体的切脉的,所以秦汉时期脉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花上几十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系统完整的脉学著作——《脉经》。《脉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王叔和将人体的脉相分为24种,并且对于每一个脉相都有具体的描述,方便医生的诊断;其次,他发明了寸口诊脉法, 只需诊断手臂外侧的寸口脉就可以诊断人的疾病;最后,他认为诊脉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等等,不可机械的诊断。

那么写出《脉经》的王叔和是什么样的人呢?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在这里,王叔和成为了医学著作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王叔和医技十分高超,留名后世。王叔和,名熙,叔和是他的字,他是以字行的。王叔和出生于东汉末年的贵族世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是他的同乡同族,后来因为战乱,避居荆州,家境开始衰落。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流行,人民死伤惨重,王叔和见此状况,发奋学医,他和名医张仲景的学生卫汛交谊深厚,有人推测王叔和可能也是张仲景的学生。王叔和的医术越来越高超,因此后来被魏国征辟,当了魏国的太医令。王叔和利用宫廷中丰富的医学藏书和自己平时的临床经验,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写出了《脉经》。同时他也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详细的整理,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