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同为魏晋文学作家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之间有何区别?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同为魏晋文学中的代表作家, 但由于所处的具体政治背景、 作家个人价值取向等等多方面的原因 , 使他们的文学作品在目的性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群体区别

“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两个著名的文人群体。

“建安七子” 指汉魏之际建安年间的七位名士:孔融、阮瑀、陈琳、王粲、徐幹、应瑒、刘桢。因这“七子”与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交往较多,并创作大量有质量的文学作品,后人称他们为“邺下文人”。又因其作品大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风格,后人称其作品是“建安风骨”。

“竹林七贤”继“建安七子”之后,指西晋时期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其中的阮籍为阮瑀之子。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崇尚玄学,主张老庄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常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写诗作赋,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这两个群体的形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共同之处为:一是他们有着爱好文学的共同兴趣,且在文学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二是他们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产物,而相“聚”的形式也大相径庭,都采取以文会友的形式。

其不同之处为:“建安七子”是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而聚到一起的,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

“竹林七贤则相反,他们是是为了避开政治旋涡,消极抵抗司马氏的“名教之治”才选择携手入竹林的,以喝酒清谈为乐,以逃避现实为趣,这实际是道家推崇的“出世”精神。“竹林七贤”与时政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建安七子是为社会的文学

建安七子基本围绕在最有实权的曹操周围, 没有个人安危的顾忌 , 因此,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就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他们积极主动地为社会的利益奔波劳顿。体现在文学方面 , 便是为社会而创作, 把积极入世、干预时政、反映民生疾苦等作为创作主题, 抒发自己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

如“七子之冠冕”王粲在建安七子中的文学成就最高。他在17 岁时因董卓之乱离开西京, 远赴荆州避难。 在路上, 深切地感受了人民的苦难 , 并在《七哀诗》中把这种感受真切地表现出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概括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像;“路有饥妇人”六句,具体地描写一位饥妇人拋弃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再如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的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而悲凉。

由此可见,反映社会乱离民生疾苦, 是建安文学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 “七子” 文学创作的普遍主题,体现着 “七子” 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与对民生的深切同情,是“建安风骨”的具体体现。可以说 , “七子” 的文学是为社会、 为他人而存在的文学。

竹林七贤是为个人的文学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多抒写个人忧愤,如籍诗“颇多感慨之词”和“忧生之嗟”(,嵇康诗亦“多抒感愤”,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较之 “ 七子” , “七贤” 的社会责任感似乎显得很苍白, 但并不是他们的初心。如 “七贤” 中最放浪形骸的阮籍 , 便“本有济世志”。 但这种英雄济世的豪情壮志, 却很快被残酷的现实浇灭了。

为了保身的本能要求 , 他们将社会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深深埋藏在心里。像阮籍这样追求形全, 借酒偷生, 正是七贤避世的表现。他们出仕做官 , 或是出于一时的雅兴, 或是出于逼迫 , 或是出于贫贱无奈 , 即使做官也以明哲保身为主 。

因此, 与 “七子” 的文学创作不同, “七贤”在文学作品中虽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很少明显涉及现实社会中的风风雨雨或他人的不幸。主要表现自我命运及由此产生的内心感受。

在作品中, 他们不像 “七子” 那样不必经过忧生这一层面 , 而直接表现壮志难酬的痛苦与忧伤。“七贤”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作品中充满忧生之嗟。

在七贤中, 最为人推崇的嵇康。对于时人而言, 嵇康是风度气质的典范而非舍身救世的英雄。在作品中, 嵇康虽然不像阮籍那样较多地表现“忧生” 情绪 , 却很在意 “养生” 。诗作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多写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风格清峻刚直。而在他的代表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中 , 他以七不堪、 二甚不可表现自己的个性 , 并将这种个性与社会责任和官阶职位对立起来。

王戎、 山涛、 阮咸的作品虽不见记载 , 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事却都是不求社会功业 , 只重个人利益。在魏晋那样的乱朝, 很多政治家、 文学家被害 , 王戎却活到了 72 岁、 山涛活到了 79 岁 , 都以寿终。可谓深谙养生之道。

综之 , “七子” 与 “七贤” 虽然对魏晋文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二者在文学作品方面的差异却不容忽视。 对此加以研究 , 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个文学集团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的差异 , 从而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