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生平简介 曾几次无缘科举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刘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书香门第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大櫆出生于安徽桐城,幼年时期跟着父亲和哥哥读书。刘家世代都居住在陈家洲,后来居住在枞阳镇寺巷。刘大櫆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是家境不佳。
刘大櫆早年有“明经致用”的志向,十三四岁之时与诸兄师从吴直。他在青年时期很有抱负,期待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可谓“生则为国干,死当为国殇”。
刘大櫆青年时与同乡姚范、叶酉、愧之缯、方辅读相识,他们相互讨论政治得失和文章创作,此时他的交友圈局限于桐城一地。
康熙六十年(1721年),刘大櫆师从吴直,最后没有完成学业,那时候他才二十四岁。
刘大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与桐城的张氏家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中与张若矩私交颇密。在京城参加科考期间得到吴士玉的赏识,并住在他的家中。
无缘科举
雍正三年(1725年),受江南学政俞兆晟提拔,童生刘大櫆首次入京,贡入太学。
在京城期间,刘大櫆馆居清代名臣吴士玉家中,经吴士玉荐举,得以拜入桐城籍翰林院侍讲学士方苞门下。方苞看到了他写的文章,称赞他是和韩愈、欧阳修一样的一流人物,因此刘大櫆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大多愿意和他结交。
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刘大櫆曾经连续两次参加顺天乡试,无奈都只登上副榜贡生,无缘中举。雍正十一年(1733年)离京归省。
雍正十三年(1735年),刘大櫆第二次入京,第三次参加顺天乡试,被考官罢黜无缘中举。
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登基诏举天下,刘大櫆第三次入京,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为张廷玉所罢黜。不过,后来张廷玉得知罢黜之人乃刘大櫆十分后悔。
乾隆六年(1741年)前后,刘大櫆第四次入京。(时间待考证,存在学者推测的成分)
乾隆九年(1744年),刘大櫆离开京师前往山西,到达他的哥哥刘大宾的县署,后到晋祠游玩。
乾隆十五年(1750年),刘大櫆第五次入京。张廷玉为弥补遗憾,又举荐刘大櫆参加经学考试,刘大櫆又未被录取。
游幕生涯
乾隆十一年(1746年),尹会一督任江苏学政,刘大櫆被方苞举荐做他的幕僚校诗阅文。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七月,尹会一在松江使院去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二十年(1755年),刘大櫆应湖北学政陈浩聘用,到他的府中担任幕僚。在湖北期间,刘大櫆游历了江南、荆楚、襄汉等地,留下了《晚过黄州》《望武昌县城》《登黄鹤楼》《学山亭纳凉》《武昌杂诗》《江夏送客》《夜渡长湖》等诗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刘大櫆在浙江学政窦光鼐的府中担任幕僚。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窦光鼎离任前,刘大櫆已离开浙江抵达徽州。
讲学徽州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刘大櫆64岁,赴皖南黟县任教谕,主讲安庆和徽州书院,任期6年,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离任。
刘大櫆在黟县期间大量收授门徒,通过与吴定、方矩、金榜、吴绍泽、郑牧等生徒的交往,刘大櫆的古文思想得以在徽州地区广为传播。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刘大櫆辞去黟县教谕一职,应聘至歙县,歙县知县张佩芳重视文教,邀请刘大櫆主讲问政书院,应张佩芳之邀编修(乾隆)《歙县志》,历时两年完成(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
离歙归乡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岁的刘大櫆从歙县回到故里桐城枞阳,在江畔故居聚徒讲学,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岁(一作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