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句诗背后有什么故事?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苏轼的豁达,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生的前半段,苏轼的狂亦害人不浅。
少有才名,21岁进士及第,25岁中制科考试,号称“百年第一”。康震曾经详细的解读过这个“百年第一”意味着什么。
25岁,就已经成为了可以在北宋科举历史中排前几位的人物,这样的成绩,任谁得到都免不了会有骄纵之气。
于是,初进仕途的苏轼锋芒太盛。他自己不会觉得有故意的得罪谁,但是一个光芒太耀眼的人,与并不耀眼的人站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对他们造成了伤害,所以苏轼在朝廷里很难混。
可是苏轼自己不清楚,为什么别人不喜欢他,为什么每次分官自己都是比较差的,所以他还会写诗抱怨,那一段时间里,苏轼的幽怨之词不在少数。
我们都知道,乌台诗案搞他的那些人是小人,可是也要承认,苏轼的怨念是客观存在的,才会被人抓住了把柄。
苏轼的人生的转变,也就从这次下狱开始。
苏轼死,而苏东坡生。
【临其诗境】
宋朝开国以来,就立意发展文化,重文轻武,还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因为批评朝政被下狱,苏轼是第一个,可见其罪名在当时有多严重。
然而,下狱对于苏轼来说,也是多了一种新的人生体验,也是在狱中,遇到了自己的贵人,狱卒梁成。
梁成相信苏轼是被冤枉的,于是很照顾他,偷偷地带菜给他,冬天还拿热水给苏轼洗脚。这应该是第一个能够亲密接触到苏轼的下层人民,也是由此,苏轼人生的范围突然被拓宽了,除了平常交往的文坛和官场,他看到了民间广阔的生活。
这正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的地方,从此以后,则锋芒尽收,享受着生活的美好。
苏轼在狱中还经历了一场波澜,“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觉得自己要死在狱中了,于是写下两首诗,让狱卒梁成带给自己的弟弟苏辙。今天我们要看的,就是其中的第一首,第二首的分析也会在这两天更新,喜欢的话记得关注呀!
【经典原文】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宋代:苏轼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条分缕析】
既然是要托付后事,自然顾不得什么词藻的雕琢和修饰,在纯粹的真实和自然当中,才有了这首情真意切的感人之作。
这首诗的开篇很有意思,说当今皇上是圣主,普照天下,普度众生,自己这小臣,愚钝,暗昧,自己把自己害死了。
苏轼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后人已经给不出确切的答案了,即使对于苏轼本人,应该也是万千心绪涌上心头,复杂缠绕在一起的结果。
第二句托付弟弟一些自己担心的事情和没有完成的事情,一个是还债,一个是照顾家人,字句之间也都情真意切,真实动人。
必要的事情说完了,诗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仿佛弟弟就在自己面前,拉着他的手,诉说着两人难分难舍,珍惜一生的兄弟情。
我死无所谓,哪里的青山都可以埋葬我这一把骨头,只是想起当年与你一起许下的誓言,不禁怅然泪下。
“夜雨”是一个很特别的意象,只有兄弟二人才明白其意。两人在少年读书时,曾读到了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深深地被其中的友谊和丰神打动,于是彼此约定,两人一定要入仕后尽早隐退,一起享受闲居的乐趣。
这样的约定,苏轼自度自己是完不成了,只剩下弟弟自己,再逢夜雨的时候,应该会很难过吧。
最后一句情意深挚,堪称刻画兄弟情的千古绝唱,最难能可贵的是,句中完全没有修饰之意,一派天然,句句发自肺腑,更让我们见识到了兄弟情的重量。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一句诗,后人实在无力解释,也无须解释,每个读到它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