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是个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些经历呢?
陈端生,这个名字不太像女孩子的,但她却是出生在西子湖畔的了不起的女孩。那部被江南女子用吴侬软语伴着琵琶三弦弹唱的著名评弹《再生缘》就出自陈端生之手。
陈端生的祖父是清代“桐城派”祖师方苞的得意门生,父亲是举人出身,母亲也是大家闺秀。但这个显赫的家庭人丁并不兴旺,延续香火的只有两个女孩,姐姐陈端生和妹妹陈庆生。因为没有儿子,陈家便把女儿当作儿子来养,她们接受的是开放式的教育。
陈端生的祖父在京做官,全家都跟了去,那是一家人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因母亲酷爱评弹,18岁的陈端生便着手为母亲写作。她写得很认真, “灯前成卷费推裁,玉漏催人慵欲睡,银灯照影半还挨”是常有的事情。三年过去,陈端生一气呵成《再生缘》的前16卷,一个女扮男装反传统的女状元在她的笔下诞生了。
然而,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的《再生缘》还没写完,母亲就去世了,第二年祖父也去世了。陈家只能让女儿回老家行孝。重新回到杭州,陈端生无力再续写《再生缘》—这部评弹本来是为母亲写的,既然母亲无缘再听,写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暗想昔时欢笑事,如今赢得愁生”是她当时真实的心情写照。
守孝三年之后,陈端生已经是一个23岁的老姑娘了,好在嫁得还不错。她和祖父好友的孙子范菼成了婚,范菼是世家子弟,为人风流倜傥,与陈端生门当户对。在琐碎平实的生活中,她相夫教子,像所有的普通主妇那样过着温馨的小日子。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仅仅过了六年,就出现了一个大变故—她的丈夫出事了。在一次科举考试中,范菼因为作弊受到严惩,被发配到新疆伊犁。在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的二百多年前,这样的分离无异于生离死别。
生活中的陈端生并不像她笔下的女状元那样敢于挑战命运,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这次打击使她一蹶不振。29岁的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木讷、缺乏灵性,像所有贫困妇人一样做着粗活,不事装扮。过去的岁月变成了回忆,但回忆既美好又痛苦,她不愿意再回忆什么。就在陈端生因为命运的捉弄而痛苦挣扎的时候,她的《再生缘》流传到了市面上,红遍大江南北。妹妹陈庆生鼓励她把《再生缘》续写下去。于是,在丈夫离家四年之后的早春二月,陈端生寂寞地拿起生疏的笔。她想慢慢寻回“拈毫弄墨旧时心”,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回当时的心境了。
续写变得十分艰难,这一年她停停写写,有几次都要放弃,但还是坚持了下来。等到第17卷写完,她已心力交瘁,再也无力继续了。由此,那位女状元能否全身而退,能否与心上人洞房花烛,都成了一个谜。此后十年,陈端生完全放弃了自己曾经热爱的文学。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一切也就没有意义了。
然而,仅仅心死也就罢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陈端生45岁那年,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得了重病,因无钱医治而悲惨死去。陈端生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了。此时,她得到消息,苦盼十几年的丈夫已经在回家的途中了。她苦苦支撑到和丈夫见面的那一天,然而刚刚团圆不久,她就撒手人寰了。
一代才女在凄风苦雨中耗干了生命,带着对人生的怨恨和绝望悄然离世。陈端生死后,钱塘女诗人梁德绳为《再生缘》续写了后三卷,画了个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