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世界名人之钢琴诗人肖邦,肖邦第一次公开演奏是什么时候?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年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49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肖邦是世界著名的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2月生于华沙近郊的热里亚左瓦沃里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居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着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

肖邦从很小的时候就显露出了音乐天赋,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钢琴。肖邦的第一位钢琴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衣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7岁时肖邦就发表了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8岁时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演奏。从此肖邦以钢琴演奏“神童”的身份经常应邀去为贵族演奏。在10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西欧。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 了作曲和其他课程,在此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肖邦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不少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以及不少波兰爱国人士的进步思想。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后,与不少思想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里,肖邦经常去乡间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祖国的文化、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从1772至1795年,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进行了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可是,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 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对肖邦说:“你是天才,为人民而写作吧,要写得有通俗性、民族性。”这一切,给肖邦以后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肖邦去了巴黎。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肖邦从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尔去外地旅行。

1835年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出身的玛利亚,次年向她求婚,因门户之见而遭拒。1836年,肖邦认识了法国著名女作家乔治桑,约一年后两人同居 ,大约在1847年分手。肖邦从30年代起就经常患病,由此也更产生出他乡做客,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肖邦对祖国的眷恋更加执著,他在临终前留下遗嘱:“我知道帕斯凯维奇决不允许我的遗体运回华沙,那么至少把我的心脏运回去吧。”1849年10月17日肖邦因结核病逝世于巴黎。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具有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像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像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温 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 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 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肖邦自己的信条是:“让人们去猜吧!”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创作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惟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