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孟获是什么人?历史上真实的七擒七纵到底是什么样的?

七擒孟获,又称南中平定战,是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对南中发动平定南中的战争。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集各种传说和故事为一体的长篇小说。小说中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虚构的,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计、关羽战黄忠、三英战吕等。当然也有一些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如火烧赤壁、官渡之战、水淹七军等。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了突出他的形象,把诸葛亮夸大了许多,如里面的一则故事叫“七擒孟获”。小说“七纵七擒”这句话来渲染,使它成为一个熟悉的长篇故事。所以我们很多人都不直叫诸葛亮的名字,却尊称他为孔明。

但从史书《三国志》中,我们却找不到任何与孟获有关的资料,更不用说七次逮捕孟获的记录了。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七次捉拿并释放叛军领袖,既不符合诸葛亮的谨慎本性,也不符合战争的惯例。所以说“七擒孟获”这则历史故事是不存在的。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孟获这个人,他有没有被诸葛亮擒住过呢?可以肯定的是,孟获这个人是有的。

一、七擒七纵的由来

七擒孟获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里的精彩篇章。正史有记载孟获被擒,但没有小说里的精彩。这里只从小说演义的角度加以分析。

故事发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南中发生大肆叛乱,当时的参与叛乱的有朱褒、雍闿、高定等人,南中豪强孟获也参与其中。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平定叛乱。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便有了“七擒七纵”的精彩呈现。为什么要有如此一笔呢,主要是南中这块地盘深处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所谓山高皇帝远,如果轻易抓住定罪,就不利于蜀汉政权统治,不利于民族团结,更不利于民心归附。

《三国志》: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记载,孟获确有其人,他也的确带着自己的部族反对过蜀国领导。但是在孟获造反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七擒七纵,而是迅速的带兵平定了这场叛乱。

二、罗贯中写诸葛亮,为何要“七擒七纵”孟获,有何目的

孟获是当地豪强,很多叛乱势力以他为马首是瞻。擒贼先擒王,如果能彻底收复孟获,那么南中可定。诸葛亮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知道,只有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再采取措施攻之,那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所以对于孟获的战斗策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鉴于此,诸葛亮采取了温柔手段,势必让平定战事处于上风。

不论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罢,或是小说演义,诸葛亮一直是被神化了的人物。此人拥有经天纬地之才,在跟刘备南征北战期间,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战斗不计其数,因为他善于用兵,善于抓住敌对势力的弱点,所以在很多战事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因为他,曹魏集团始终没有荡平中原,因为他,东吴君臣也一直觊觎利益而终不得,也正是因为他,蜀汉政权才得以最终确立。“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是一代明臣,功高盖主而不骄。

《出师表》: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三、攻人攻心,作者是为了突出人物心理的彻底转变

通过七擒孟获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战术之高明。征服对方不是征服他的外部力量,而是要攻心为上。如果没有占据核心部位,只凭武力,那么再庞大的机械力量都难以战胜对手,难以让对方信服。

犹如今天我们身处职场,每天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境遇,我们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摸清我们所要涉足领域的细枝末节,尤其要找到对方的弱点,攻破对方的心理防守,占据内心,那么我们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

诸葛亮:“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