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狂飙运动:德国文学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文化思想运动

德国18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生了狂飙突进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诗人作家被称为狂飙派。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资产阶级内部第一次带有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狂飙运动”这个名称是由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尔写的一部剧本《狂飙与突进》而得名的。这个运动的主要代表是青年歌德、席勒和其他一些青年诗人。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定者。

“狂飙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文学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运动。它的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狂飙突进》剧本名。聚集在这一运动周围的都是些血气方刚的青年诗人。这些进步青年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崇尚一种躁动的情感:“在狂飙中忘怀一切。”

《狂飙突进》中的青年主人公维尔德这样说道:“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像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在粗野的吵闹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到畅快,心中仿佛觉得轻松。”这批青年作家掀起的文学运动如“狂飙”,势不可当,故此得名。这种“狂飙式”的热情一度席卷全国。

“狂飙运动”是德国文学青年掀起的一次反封建的文化思想运动。

狂飙突进这个名称,蕴含着一股摧枯拉朽的动力,它主张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作为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出了社会革命的要求,反映了封建势力与新兴市民阶级的斗争;但它毕竟不是一场政治革命,因而未能改变18世纪的德国现状。

这个运动的纲领是崇尚自然,推崇人才。作家们也以天才自命。他们要求个性解放,要求民族发展。因此,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模仿法国文学,要求创造德国自己的民族文化风格。

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全国性的一次文学运动,也是启蒙运动在德国的延长与继续。

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都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得到发展与加强。文学史家也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旧的德国文学史大多把狂飙突进看作启蒙运动的反动,说它要使德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枷锁。

关于狂飙突进运动新的研究成果,则认为它不是启蒙运动的反动,而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飙突进中得到提高与加强。

狂飙突进运动大致始于1770年。赫尔德就是这个运动的纲领制定者和理论家。

歌德的《葛兹·冯·伯利欣根》可以说是“狂飙运动”的第一部杰作。在葛兹身上体现了“狂飙天才”们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和启蒙主义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恩格斯称歌德这个剧本是“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

不过,葛兹反抗现实却并不是面向未来,而是回望过去,希望恢复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在皇帝统治下成立宗法家长式的联合。因此,他惧怕农民斗争,终于脱离民众,在孤军奋斗中走向了失败。这反映出“狂飙运动”的局限性。

但是狂飙突进虽然未能发展为一场社会政治运动,但它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了封建专制以猛烈的一击。

从所张扬的思想主张来看,它既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拨,又是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浪漫主义的序曲。狂飙突进时期的文学遗产对后来的作家和文学思潮、流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过影响。

狂飙突进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在德国市民阶级中唤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德国自三十年战争以来的四分五裂局面,被认为是不自然的政治状况。

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了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继启蒙运动时期重要学者托马修斯和沃尔夫之后,纷纷改用德语教学和著作,放弃用拉丁文治学的老习惯。在文学界继戈特舍德和莱辛创立民族戏剧的尝试之后,发掘民歌、民间文学传统,成为一时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