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真实存在的吗?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中国明朝开国皇帝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口碑确实不好。他以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屠戮元勋宿将著称于世,算得上是古代皇帝中,杀机最重的帝王。仅在洪武8年到洪武28年短短20年间,朱元璋制造“洪武四大案”,几乎将当初跟随自己出生入死、攻城略地的功臣屠杀殆尽。

胡惟庸案中,因宰相谋叛,朱元璋诛杀胡党及功臣三万余人。蓝玉案中,因蓝玉恃功骄纵,本不当与谋反同论,但也惨遭屠戮,株连死者又数万人。在郭桓案中,朱元璋高举反腐大旗,以惩贪墨,丧命者也达数万人。空印案中,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坐死者也是数万人。

《明史》载:“这四大案死者如此之惨,致使上大夫不敢为君所用。”

尤其是“胡蓝党案”前后长达14 年,被诛杀者达45000余人。至此,“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那么,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呢?

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夺得天下后,始终对当初一起举事的臣子心存忌惮。特别是自己日趋老去,而太平环境中长大的太子又生性宽仁忠厚,主张周公、孔子之道,一向不喜杀人,和自己的作风判若两人。

朱元璋担心,一旦自己驾鹤西去,以太子如此软弱的性情,必定难以驾驭这帮与自己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

朱元璋也曾暗示太子朱标,之所以大开杀戒,目的是为他扫清障碍,确保他顺利登基,掌控天下。有一天,朱元璋以棘杖遗地,命太子拾起,太子面露难色。朱元璋说:“汝弗能执,使与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矣。”

由此可见,朱元璋实际上是把大臣们当作了荆棘,只要把这些荆棘连根拔起,朱家天下就能千秋万代。这就是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根本动机。

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嗜杀成性的背后,有深沉次的原因。

关于朱元璋杀功臣,还有一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说。朱元璋为了让子孙顺利即位,一直在寻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将这些功臣一网打尽,以绝后患。他冥思苦想,终于得出一计。

他首先命人在南京城内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高楼,并亲自书写金色牌匾“庆功楼”。待大楼建成之日,朱元璋亲临现场,主持了落成典礼。

随后,朱元璋传谕:“各位开国功臣随朕南征百战,立下不世之功,虽在立朝之初已各有封赏,但至今尚未正式为各位功臣庆功表贺,如今国泰民安,朕将择日于庆功楼设宴为诸位爱卿庆贺。”

朱元璋亲自拟定了参加宴会的大臣名单。这其中,自然少不了他的首席智囊刘伯温。但以神机妙算著称的刘伯温,似乎看出了端倪,洞察了朱元璋的心思,上书朱元璋因身染重疾,实在没法赴宴,乞求皇上恩准他返回老家养病。

刘伯温临行之前,众多朝臣前来送行,其中就有耿直豁达的徐达。朱元璋眼看着好友即将命赴黄泉,内心十分痛苦,但又不能据实相告,只好委婉地告诉徐达,在庆功典礼举办当日,务必寸步不离朱元璋左右,竭力保护好皇上的安全。

待刘伯温离去后不久,庆功宴如期举行。朱元璋和赴宴的大臣推杯换盏,君臣和谐,一片热闹祥和之气。

在得到手下已将干柴堆砌在庆功楼周围,万事皆备的消息后,朱元璋起身离席,临行前还不忘嘱咐众大臣尽兴。

此时的徐达虽已醉态微露,但仍没有忘记刘伯温的嘱托。他跟在朱元璋的后面离开了庆功楼。当他看见高楼周围堆砌如山的干柴时,一切都明白了。

朱元璋也同时发现了紧随身后的徐达,异常吃惊地问道:“爱卿为何离席呢?”徐达泪流满面地跪下问道:“皇上当真一个不留?”

朱元璋长叹一声,缓缓说道:“你既已知晓,当守口如瓶,朕饶你不死,如若不然,朕定不容你。”

徐达只好随朱元璋而去,身后金碧辉煌的“庆功楼”随即陷入一片火海,众大臣也随着“庆功楼”的崩塌而灰飞烟灭。

其实,这只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个故事。最早的出处,是清朝的《英烈传》评书里边,并不是正史中的记载。而翻遍《明史》,也找不到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蛛丝马迹。

当然,正是由于《英烈传》是清人自《皇明英烈传》改编而来,其中不乏对朱元璋的诋毁和歪曲,因此不具任何可信度。

而且,《明史》中对明初的开国大臣们的死因均有明确记载,并没有一人是死于“庆功楼”火海,大多数人被杀,极少数人病死。

不过,朱元璋确实是下令修建过一座楼,用于在战时和部下商讨军国大事,名叫“忠勤楼”。巧合的是,这幢楼也曾遭遇火灾,被焚毁殆尽,但当时并未有任何大臣身居其中,这也许就是这则故事的来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