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文艺复兴与魏晋时期的人文,有哪些明显的区别?

“文艺复兴”与“魏晋风度”,分别是东西方关于“人”和人性的解放,彼此相隔千年,又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之处,留人品读。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两者所处的社会条件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

文艺复兴是尚在初步成长阶段的资产阶级在不够发展壮大的情况下,借复古之名展开的文化领域的革新。文学家、艺术家,以及思想家,在极力模仿古人文艺成果的同时,趁机探索、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即以“人权”取代“神权”,以资产阶级的世俗文化战胜封建的教会文化,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建国等理论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中“人权”等思想,至今还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之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夺取社会主导地位的第一步,虽然资产者的声音还很弱小,但它的蓬勃发展,昭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封建社会对人的禁锢从此开始瓦解。文艺复兴是一个破冰的旅程。

而魏晋时期的人性解放始终没有,也不可能突破封建社会的框架,只是封建文化短时期的自我调整。品评人物风度,“扪虱而谈”的,几乎全是“累世公卿”的大庄园地主,不存在一个阶级的统治取代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问题。

相反的,以魏晋玄学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了蓬勃的发展,为封建社会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表面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文化基础的儒家文化威信扫地,但是实际上,魏晋士人站在全新的角度,即道家学说的视角,对儒家文化做了更新与完善。被玄学家奉为“三玄”之一的《周易》,不仅是道家学说的源头,也是儒家学说的源头,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源。

经过这一时期思想家们的苦苦探求,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文化得到一次自新,非但没有走向瓦解,反向一个更高层次迈进。随着封建统治秩序的恢复,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束缚重新被强化,以致走向反动的禁锢。

其次,在美学上,尽管两者都在强调对人本身的欣赏,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欣赏的角度全然不同。

文艺复兴期间,西人在探索人本身的美感时,将人体外在的具体的直感放在首位,强调“形似”。画家雕塑家在早期接受美术训练时,或者要完成一件表现人体的作品前,要对人体解剖学知识有一定的研究。

虽然这有违教会法令,但是对于崇尚严谨科学之美的艺术家来说,解剖学是表现好人体必修的功课。不少伟大的画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有过在地下室忍着恶臭偷偷解剖尸体的经历。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高度写实的艺术原则就已经确立,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将这一传统恢复发展,直至十九世纪末。

魏晋时期的文艺家和理论家,则将对人的审美抽象化,偏重对人物内在的感受,如“气度”“风骨”等,强调“神似”。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缺少人体美的内容,却有着浓烈的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情感感受的传统。

画家要掌握准确的比例,但是结构却表现得相当含蓄,画面成平面效果,符合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趣。艺术家追求的更多在于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上。这样的追求,以理论的形式明确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文艺理论典籍上,如《论画》《古画品录》等著作,影响中国艺术发展至今。

再次,文艺复兴时期和魏晋时期,东西方分别出现了擅长绘画,有别于一般工匠的艺术家。但是,西方画家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虽然有些画家成为权贵的座上宾,但始终需要依靠绘画谋生,想到“为艺术而艺术”是在几百年之后的事了。魏晋时期文人画诞生,艺术家一开始就是在自家书斋中“为艺术而艺术”,拥有极大的艺术自由。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

由于西方画家要直面市场,画家创作的空间受到极大制约,导致西方美术史上不乏由于得不到大众理解而潦倒一生的艺术家。但是,艺术市场经过几个世纪的健全发展,如今已经十分成熟,艺术品的普及与传播相对快捷,艺术市场甚至成为西方对外扩张的工具之一。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几乎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和直接的社会用途,画家的创作只是画家个人在书斋中的自娱自乐。因此,画家在艺术上享有的自由是中国艺术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大都自幼饱读诗书,素质全面,保证了艺术品的质量。

士大夫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促进了统治阶级对于绘画的重视。但是,由于艺术创作缺乏社会性,文人画始终垄断在文人阶层里,普通的广大劳动人民,很少有机会接触这些艺术精品,不利于艺术在群众中的传播普及。

东方,西方,人性的特质总是一样的。对于人性的解放,文艺复兴同魏晋时期的种种不同,不仅体现了千年间时代的变迁,也突显了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文明各有所长短,在相互借鑒中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