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世界史 > 正文

探索高句丽七百年的历史,它的兴盛与衰落是怎样的?

高句丽的历史,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即邹牟),弃扶余至卒本川,建高句丽,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以国为姓,姓高。【1】【2】

高句丽初期由桂娄、消奴、绝奴、顺奴、灌奴五部组成,后称中、西、北、东、南五部,亦称黄、右、后、左、前五部。【3】

朱蒙率部先收沸流国,后占荇人国和北沃沮。【4】

建国初与扶余对抗,先后受扶余、鲜卑打击。二代王高类利于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筑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城,今集安城北)作为卫城。【5】之后,几代国王开始努力扩张版图。

公元13年,打败扶余。14年,西吞梁貊。22年,攻伐扶余,杀其王。26年,吞并盖马国,迫降句荼国。56年,攻占东沃沮。146年,袭击辽东。【6】

但扩张之路并不平坦。28年,东汉围攻丸都三月不克退兵。高句丽于121年、122年两度进攻辽东,均被东汉、扶余联军打败。【7】

209年,辽东公孙康进袭高句丽,“焚烧邑落,攻破国都”,国内城被毁。十代王高延优移居丸都城。

244年,曹魏毋丘俭攻破高句丽,丸都城遭毁灭性破坏。第11代王高位宫逃亡。后来于310年前后,重建丸都城,继续攻略辽东,到313年,高句丽已将西晋势力完全从“乐浪郡”驱逐。

391年,19代王高谈德继位,即著名的广开土好太王。高谈德继位前百年,国力不强,疆土经常得而复失。曾和前燕有过7场战争,343年,丸都城还被前燕攻破毁灭。前燕亡后,后燕称雄,继续与高句丽对峙。371年,百济大胜高句丽攻占平壤杀死16代王高钊。及至高谈德即位,后燕开始衰落,北魏刚刚建国,百济遭受天灾,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高句丽的变化,使得高谈德能够南征北战为高句丽开疆拓土建立赫赫武功。

高谈德首先攻伐半岛南边的百济国。

392年7月,攻陷百济石岘城等十座城堡。10月,攻占百济重镇关弥城。百济为收复失地连续攻击高句丽,高谈德分别于393年在关弥城、394年在水谷城、395年在浿水,击退了百济的进攻。

396年,大举进攻百济,攻克阿利水以北58座城,700多个村落,包围百济国都慰礼城。百济阿莘王请降,高谈德收执阿莘王的弟弟和百济的十名大臣作为人质后,凯旋回国。

399年,新罗受到百济、倭和伽倻的联合攻击,遣使向高句丽求援。

400年,高谈德发兵5万打败了倭和伽倻,将倭从新罗和朝鲜半岛南部逐出。新罗和伽倻从此成为高句丽的臣属国。

404年,高句丽再次打败从海上入侵的倭,击溃了攻入带方的倭军。

打败百济后,高谈德把精力转移到对西边后燕的战争上。

399年,后燕3万兵马进攻高句丽,攻陷新城和南苏,夺占700余里土地,掳掠高句丽5000户人口。

400年,后燕再攻高句丽。高谈德反击,夺回后燕占据的大部分高句丽故土。

402年,高谈德再次发兵攻打后燕,进攻宿軍城,给后燕以毁灭性打击。

404年,高谈德再次进攻后燕,攻占了辽东地区,先后于405年在辽东城、406年在木抵城,击败企图收复辽东的后燕军,巩固了对整个辽东半岛的统治。

407年,后燕灭亡后,原高句丽族系高云建国北燕。高句丽遂于408年和北燕建立友好睦邻关系,稳定了西部边境。

在战胜百济、后燕的同时,还逐步征服了契丹、靺鞨、东扶余。

392年9月,北伐契丹,救回被契丹掳掠去的一万多高句丽人,使契丹臣服。

395年,攻击契丹别支碑丽。攻破碑丽的3个部落和600——700个营寨。

398年,征服靺鞨及阿伊努部落,使其附属高句丽。

410年,攻伐扶余“凡所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占领了扶余绝大部分疆土。

至此,高句丽占据整个辽东半岛。从6代王首次进攻辽东,到19代王最后占据辽东,整整经历了300年。

413年,高谈德薨,他的最大业绩,是打败鲜卑后燕,占据辽东,称雄东北,将百济、新罗变为臣属国,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一个松散的统一局面。先后打败契丹、百济、夫余,并出兵帮助新罗驱逐了盘据半岛南部任那的倭人,使得朝鲜半岛南部免于受到倭的入侵。使高句丽成为公元2世纪东北亚的强国。

至20代王高巨链末年,高句丽的疆域空前扩大,其南疆自牙山湾经鸟岭、竹岭到平海与百济、新罗相接,扩大到今朝鲜大同江、载宁江、临津江、汉江沿岸,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8】。即东临日本海,西滨黄海,南到汉江流域,北抵辽东辽河为界,版图跨越现今中朝两国,北部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东部最远延伸到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南部在朝鲜半岛的面积达整个半岛面积的3/4,民户9万,是高句丽的全盛时期。

高巨链于427年迁都平壤,统治重心转向朝鲜半岛。

436年,北燕灭亡,高句丽乘机进占北燕辽西故地。

475年,百济欲联合北魏攻打高句丽。高巨链发兵攻伐百济,杀死国王,烧毁王宫,百济被迫迁都熊津。高句丽占领了汉江流域。

493年,东扶余被勿吉灭国,末王“携妻孥南逃”,494年投降了高句丽。

494年,百济、新罗结盟反抗高句丽。高句丽在萨水与新罗交战,新罗退守犬牙城,百济派兵支援新罗,高句丽乃退兵。

495年,高句丽包围百济雉壤城,新罗派遣援兵。

497年,高句丽攻克新罗牛山城。

507年,高句丽联合靺鞨进攻百济慰礼城,被百济击退。

512年,高句丽攻陷百济加弗、圆山二城。

519年,22代王高兴安继位。531年,高兴安遇刺身亡,王室内部纷争加剧,高句丽从此逐渐衰落。

551年,百济、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掉了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汉江流域,国力大减。

589年,即高句丽26代王高元即位第9年,隋灭陈,一统中原。598年,高句丽进攻辽西。隋朝和后继的唐朝都认定高句丽对中原构成威胁。于是就有了前后历时56年的隋唐九伐高句丽的历史大剧。

612年春,隋炀帝杨广一征高句丽,聚兵113万余人于诼郡,分左右各12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攻高句丽。

乙支文德率30万高句丽军,分守辽河、辽东城、平壤三道防线。

在辽河防线,高句丽军同渡辽河企图进犯辽东城之隋军展开激战,隋军首轮渡河之战惨遭失败。增加了大量援军之后的隋军发起了第二次渡河战役,高句丽军在给了隋军大量杀伤之后,退守辽东城防线。

隋军渡河包围辽东城,昼夜攻击,高句丽军殊死抵抗,战况惨烈。隋军以百万之众,耗时6个多月,未能攻进辽东城一步。

杨广见攻不下辽东城,抽调30万大军去攻击平壤。在水路,另派来护儿率300艘战舰、4万名水兵组成的江淮水师,从山东渡海,与30万步军一起,水陆并进,夹攻平壤。

隋朝水军登陆后,便直扑至平壤郊外,遭高句丽伏兵突袭,基本全部被歼,仅余数千人逃生。

陆路方面,30万隋军渡过鸭绿江,高句丽军佯装败退,隋军追击到了离平壤城30里的地方。不久隋军断粮撤兵,高句丽军发起总攻,在萨水与隋军决战。

当30万隋军涉水渡江时,高句丽军迅速掘开上游堤坝,水淹隋军。30万隋军大部被水淹死,少部分上岸的隋军也被埋伏在萨水四处的高句丽伏兵截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水大捷”。经过这场大战,30万隋军仅余2700多人生还辽东。

613年春,杨广二征高句丽,战事互有胜败。杨玄感乘隋朝大军远征高句丽之机,在内地黎阳发动叛乱,进攻东都,杨广大惊,急引军还。

614年春,杨广三征高句丽。由于连年征战,双方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义,几遍全国,杨广只得从辽东罢兵回师。

隋朝三次征伐高句丽,耗时四年,人力物力损耗极大,国力从此一落千丈。加上当年迅速流行全国的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歌中唱到:“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号召人民不要到征伐高句丽的辽东战场去白白送死。这首歌戳中了隋朝贫苦大众的痛处,激起了他们的冲天怒火,终于汇成一股股强大的反隋力量,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激起遍及全国的民变,很快摧毁了隋朝政权,最终导致隋朝亡国。

然而比亡国更加耻辱的是,高句丽用几十万战死的隋军士卒的尸骨筑起了一座巨大的“京观”。后来,唐太宗李世民,于631年,派遣使臣与高句丽交涉,要求拆毁这座京观,当时还与唐朝友好的高句丽,拆除了这座令隋唐人倍感耻辱的京观。

642年——666年,一代权臣渊盖苏文执掌高句丽军国大权。

644年,李世民一征高句丽,李世民率领唐军17万余人,其中步军10万,水军7万。遇辽河水大涨,不得渡,罢兵无功而返。

645年,李世民二征高句丽,于安市大战,久攻不克,遂无功还师。在渊盖苏文率领的高句丽军顽强的抗击下,数万唐军殒命沙场,唐军失败撤兵。另据申采浩的《朝鲜上古史》,李世民在撤退时,受到了渊盖苏文的追击。

647年,李世民三征高句丽,但在高句丽渊盖苏文的顽强抗击下败退。

李世民也接连三次征伐高句丽,但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648年,李世民崩。一代雄主李世民,一直到死,都未能征服渊盖苏文执政的高句丽,足见渊盖苏文与高句丽的强悍。

658年,唐高宗李治一征高句丽。拜程名振为主帅,薛礼为副将,率军出征。

659年,薛礼曾在横山之战,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人一起,打败高句丽大将温沙文。但几经战事,互有胜负,李治一征高句丽终以失败收场。

660年,李治拜苏定方为主帅,率军十万,命刘仁轨为水军统帅,联合新罗,先灭百济,然后二征高句丽,历时3年,互有胜负,久攻不克,无功而返。

666年,李治乘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故,高句丽发生内乱之机,拜李勣为主帅,以契必何力、薛礼等人为副将,统兵30万,联合新罗大军,三征高句丽。此时渊盖苏文家族分裂发生内乱,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

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南北夹击最终征服了高句丽。存续705年,历经28代国王的高句丽王朝,到此灭亡。

隋唐王朝累计九次征伐高句丽,前后耗时长达56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参考资料】

【1】北齐魏收撰《魏书*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者,出于扶余,自言先祖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朱蒙乃与乌引、乌违二人,弃夫余,东南走。……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因以为氏焉。”

【2】高句丽王朝《好太王碑铭》记载:“惟昔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出自北扶余,……于沸流谷忽本西,城山上而建都焉。”

【3】西晋陈寿著《三国志*东夷传*高句丽》记载:“高句丽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4】《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公元前36年)“夏六月,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主。”沸流国,即今辽宁省新宾县富尔江流域。松让,沸流国主。

(公元前32年)“命乌伊、扶芬奴,伐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

(公元前28年)“命扶慰畎伐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灭之。以其地为城邑。”

【5】《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公元3年)冬十月,王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

【6】《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琉璃明王三十二年,冬十一月,扶余人来侵,王使子无恤率师御之,……率军伏于山谷以待之。扶余兵直至鹤盘岭下,伏兵发,击其不意。扶余军大败,弃马登山,无恤纵兵尽杀之。”

“琉璃明王三十三年,秋八月,王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

“大武神王五年,春二月,王进军于扶余国南。……直进执扶余王,斩头。”

“大武神王九年,王亲征盖马国,杀其王,慰安百姓,毋掳掠,但以其地为郡县。”“十二月,句荼国王闻盖马灭,惧害及己,举国来降,由是,拓地浸广。”

“太祖大王四年,伐东沃沮,取其土地为城邑,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太祖大王九十四年,秋八月,王遣将,袭汉辽东西安平县,杀带方令。”

【7】《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建光元年(公元121年)秋,宫(高句丽王)遂率马韩、濊貊数千骑围玄菟,夫余王遣子慰仇台将二万余人,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首五百余级。”

【8】《魏书*高句丽传》记载:“民户三倍于前魏时,东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