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的崛起史!为什么丰臣秀吉能成为最大的倭寇?
今天知秀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丰臣秀吉的崛起史!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588年,是明朝万历登基的第二年,经过隆庆开关,高拱改革,大明的国力逐渐强盛,百姓也安居乐业,然后东方的日本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一年,日本颁布了“海贼禁制令”
所有胆敢违抗命令,继续做海盗、出海贸易的人统统砍头!这是倭寇侵扰大陆的数百年来,第一次来自日本官方的严令。下达命令的人,是中国人最熟悉和仇视的日本古代人物一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一个性格“无赖”的战国风云儿,凭借武力和过人的把握机会能力统一了乱世。但大海刚刚平静,丰臣秀吉却悍然发动入侵朝鲜的战争,一举成为史上最大的倭寇。
那么丰臣秀吉是如何崛起的,他又是如何把握机会统一日本的?让我们走进16世纪,了解那个史上最大倭寇。
一 出身微贱的天下人
日本的男人在一起聊天,如果聊到丰臣秀吉,定会舔舔嘴唇:“太阁大人啊,那个幸运的无赖!”不要误会,说秀吉“无赖”不是鄙视他,事实上,丰臣秀吉在日本的人缘好得出奇。
出身贫贱,白手起家,积攒实力,夺取天下,丰臣秀吉的故事就是那经典的草根奋斗史,他完成了无数日本人心中最隐秘的梦想。秀吉尽管名在外,但在日本人心目中,他是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了不起的人物。
未发迹的穷小子时代,他叫木下藤吉郎;
在织田信长手下做大将时代,他改名叫羽柴秀吉;
统一日本,当上“关白”后,天皇亲自赐姓“丰臣”,从此有了我们悉的那个名字:丰臣秀吉。
对了,他还有个出名的外号:猴子。
二 从奴隶做起
秀吉出生于日本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他的父亲和无数日本农民一样,平时插秧种地,战时充当“足轻”跟随领主出征。足轻是日本古代军队中最底层的士兵,足轻足轻,顾名思义是没有马骑,靠“足”走的,身披简陋胸甲,手执竹制长矛,冲锋在前封赏在后,官称足轻,俗称炮灰。根据日本的史料记载,秀吉的模样很丑陋,长得像个猴子,他的主公织田信长就直呼他为“猿”。秀吉幼时历尽磨难,他八岁丧父,随母改嫁给一个茶艺师,日子过得很贫苦。他做过小和尚,做过走街的行商。十七岁那年,不甘平庸一生的秀吉投奔到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帐下,充当一名杂役。
织田信长是日本战国史上的一代霸主,以统一天下为生平所愿,他的部下将星云集,但秀吉实在有过人之能,从杂役到足轻队长到大将再到家老,上升的速度犹如火箭。
在苦难岁月里磨练出来的机智和圆滑,让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伙子显得与众不同。别人不屑干的事他能干:为讨主公欢心,他把草鞋放在怀里捂热了给信长穿;别人干不了的事他也能干:信长要修筑一座前沿城堡,两位重臣都失败了,秀吉却在一夜筑成。性格暴躁却又很珍惜人才的信长对秀吉的才智大加赏识。秀吉很快在信长家的地位越来越高,后来,信长做主,把重臣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嫁给了秀吉,秀吉就此摆脱了微贱的农民身份,正式踏入了士族的行列。在跟随信长的二十多年间,秀吉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到了信长“上洛”—进军京都前,秀吉已经成为信长最心腹的大将之一。信长是个对部下异常严厉的主公,但是说来投缘,他对这个容貌丑陋的“猿”,始终言听计从,宠信有加,而秀吉也用屡立战功来回报。
三 掌握机遇,统一日本。
织田信长进京后,掌控了以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地方,不但把日本最富庶的地方控制在手,还利用大将军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名达到了战国时期的顶峰。当时,日本全境六十六国已有一半归顺,织田氏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恰在此时,历史给信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本能寺事变!信长被家臣明智光秀所弑。
1582年6月2日,信长的得力大将明智光秀突然发动兵变,夜袭投宿京都本能寺的织田信长,在少数护卫全部战死后,信长被逼自焚身亡,子信忠同时切腹自杀。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明智光秀为何发起兵变,是日本战国史上一个最大的谜团,大部分的日本学者都倾向认为,是信长对他的肆意侮辱导致背叛。我们确切知道的是,在那个血腥的黎明之前,奉命西征的明智光秀却命令士卒“调转方向,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敌在本能寺!
主公被杀的惊天事变被当时正在征伐毛利氏的秀吉得知后,秀言迅速谈和撤围,五天内急行军200公里赶回京都平叛,一战杀死了明智光秀。秀言的高明之处是他先于信长诸将,第一个高举信长旗帜讨伐叛贼。
杀死明智光秀后,秀吉俨然成为信长继承人。此后,秀吉击败、杀死了反抗自己的信长诸子和
重臣,1586年受天皇姓“丰臣”并就任关白,关白是文宫之首,相当于摄政宰相。次年,秀吉以不可抵挡之势统一了日本成为天下人。(天下人在日本语里的意思是天下的霸主)
丰臣秀吉从一个奴隶到掌握日本的太阁,确实是一部奋斗史。只可惜晚年的他昏庸,居然进攻大明,面对各方实力的悬殊,其后果不言而喻,对于这个枭雄,文史君最后用日本赖山阳的一句评语结尾吧。“使太阁生于女真间,而假之以年,则乌知覆朱明之国者不待觉罗氏哉,盖其为人,酷肖秦皇汉武、而雄才大略远出其右。夫汉武乘丰富驭区宇,不论可也。秦皇挟六世之积威,蹶哀残之六国,孰与太阁之徒手奋起,制服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