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在古代虎符有审美作用?有多重要?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动军队用的信物,见到虎符就等于见到皇帝本人,下面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中国古代帝王为了强化皇权和统治地位,一般都会想方设法地将兵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但是如果一旦战事发生,皇帝也不可能每次都亲自跑到远离京城的军营里,亲自调兵遣将,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那就必须要有一种既能表明帝王身份,又能便于查验真伪的东西。于是,“兵符”这种调兵遣将的信物,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是不是随便那个人拿着虎符,就能调动军队呢?

先讲讲著名的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史记》中载,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兵犯赵国,战神白起在长平一战中大破赵国四十万大军,重创赵军主力。一年后,秦军又挥军合围赵国都城邯郸。

因魏国信陵君的夫人是赵国平原君之姊,赵国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派遣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踟蹰不前,命令援军就地观望。

魏王打着救赵的旗号,实则是静观其变,以静制动,最终渔翁得利。赵国后来实在顶不住了,不断地派使者去魏国催促援兵。

信陵君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派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来到晋鄙的驻军大营,要求晋鄙立即发兵救赵。

晋鄙查验了虎符,两半边严丝合缝。按说就该执行魏王的命令了。但晋鄙还是拒绝了信陵君的要求,依然按兵不动。

为什么晋鄙看见虎符,依然按兵不动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虎符”?

“虎符”就是古代的兵符。由于古人对老虎比较崇拜,认为它是百兽之王。同时在古代神话的“四神”之中,虎和龙相依相随。它主西方,属金是白色,也叫白虎,又被古人称作战神、杀神,有着惩恶扬善的神力。对此,应劭曾在《风俗通》中记载:“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战国初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成年男性特别崇拜老虎,喜欢将铜制的虎形装饰品系在自己的腰带上,以展示男性的威严和勇猛。

因此,古代的兵符一般都制作成虎状,称之为“虎符”,象征着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采用虎符作为君王向地方官或驻军首领调兵的依据。

《汉书》记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

应劭也曾写道:“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谴使者,至郡合符乃听。”

虎符的表面一般都有铭文,分成左右两半,右半由朝廷掌握,左半边则发放给统兵的将领,或者地方长官。而且,各地的虎符都是独一无二、专符专用的。一个虎符,只能调动一个地方的军队,绝不能用一个虎符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

皇帝若要调兵遣将时,朝廷官员会持帝王保存的右半虎符前往,与地方军事首长所持一半对合验证,称为“符合”。如果符的两半能丝毫不差地完全对上,地方官员就会执行皇帝调兵的命令。如果两半虎符有明显不同,或者没法严丝合缝地对上,地方长官有权拒绝出兵。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

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名叫“杜虎符”。它于1973年出土于西安郊区的北沉村,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杜虎符”长9.5厘米,高 4.4厘米,厚 0.7厘米,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作走动形,昂首,尾端卷曲。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 40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这段话把虎符的使用方法交代得非常清楚,只要用兵超过50人,必须要见到帝王的右符,方可调动。但如果遇到点燃烽火等紧急情况时,则不必勘验合符也可调兵。

虎符发展到唐朝时,因李唐王朝的太祖名叫李虎,避讳“虎”字,特下令改虎符为鱼符。不仅虎符的名称改变了,连形制也做了较大的改动。

武周朝时期还曾短暂使用过龟符,到宋代时又恢复了虎符,不过其材质更加珍贵,成了金虎符。

再回到最初的话题,为什么晋鄙见到虎符后还是不听调遣呢?

原来虎符一般要与玺书或诏书同时使用,才能调动军队。

虎符是发兵信号,而诏书则是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以免造成统兵者滥用权力。同时也是对虎符的一种节制。晋鄙因只见信陵君一人前来调兵,不见诏书,遂产生疑虑,怀疑其中有假,准备奏明魏王确定后方才出兵。

信陵君无奈,只好命人杀死晋鄙,门客朱亥取出袖藏铁椎,当场椎杀了晋鄙。

信陵君夺得了兵权后,火速向邯郸而来。

恰在这时,楚国的春申君也带救兵同时赶到,加上赵国军队,三支军队奋力抗秦, 秦军节节败退,邯郸方才化险为夷。

晋鄙因为想看到两样齐全,因此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