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为什么能名垂青史?明明他在位都还不足一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1424年9月7日,实习了二十多年的皇帝朱高炽终于转正,成为明朝历史上第四位皇帝。然而前面二十多年兢兢业业、劳心劳力的工作,早已压垮了朱高炽的身体,这导致他在公元1425年5月29日便猝然长逝。

可让人意外的是,明明在位还不到一年时间,朱高炽却完成了名垂青史的成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仅如此,后世史学家们甚至将朱高炽以及他儿子朱瞻基的治理评价为“仁宣之治”,这又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朱高炽在位期间,解决了明朝国家管理的四大难题,朱瞻基也正是延续了朱高炽的管理模式,才让明朝更加强大。

而这四个难题分别为官场风气、内政办公、靖难冤屈以及社会民生。

官场风气

其一是官场风气整治这件事情,朱高炽之前的三位皇帝中,朱允炆对明朝影响不大,暂且不谈,但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人,可都不是好相处的皇帝。

朱元璋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夺取天下,比历史上绝大多数皇帝都更加明白百姓所遭受的疾苦,所以他对官员贪污一事深恶痛绝,只要发现贪污事件,必严惩不贷。

不仅如此,作为明朝开国皇帝,他知晓皇位来之不易,国家治理不易。一旦有大臣以权谋私,或者威胁到朱家天下,那杀多少人都不为过。

后人总说朱元璋弑杀,胡惟庸案连坐一万五千余人,蓝玉案连坐三万余人,可这么大的家业,换做其他皇帝,又能做得更好?了解历史不是旁观历史,而是要换位去思考历史。

当然,无论功过是非与否,在朱元璋手下办事,一定是十分憋屈的一件事情。做的好是应该,做的不好则要受到惩罚,皇权碾压臣权,臣子们敢怒不敢言,这让明朝的官场风气并不算太好。

等到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天下以后,也没什么改善,原朱允炆手下的大臣们,全被发配边疆,这样的刑罚在古代绝对是重罚。

连续两位皇帝的威势与霸道,直接压得明朝大臣们喘不过气来,而朱高炽所做的事情就是给大臣们减少压力。

俗话说的话,要想马儿跑,得叫马儿多吃草。

不给大臣们一点好处,这些大臣们怎么敢为国家付出真心。当所有人都将明哲保身当做看家本领,这不是一个国家的幸运,而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也正是因为朱高炽的改变,才让手下大臣摩拳擦掌,放开手脚做实事、做大事。明朝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他儿子朱瞻基只要不是太荒唐,都可以安安稳稳地带着明朝走得更高、更远。

这一点就有点类似于清朝年间的康熙、雍正以及乾隆三个皇帝之间的传承,康熙提出方案、雍正改进方案,乾隆实施方案,一气呵成。

内政办公

其二是内政办公这件事情。

朱元璋取消了宰相制度以后,建立了一个“内阁制度”。只不过这个内阁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一直到朱棣执政、朱高炽监国的时候才逐渐完善。

原本朱高炽早就发现其中的弊端,可国家大权还在朱棣手上,他想提也不敢提。很多人可能会想,亲儿子还有什么不好说的。

事实上,就当时明朝内阁制度的改变想法,谁都可以提,唯独朱高炽不能提。

这一方面是朱高炽得避嫌,太子说皇帝的不对、打脸皇帝,找抽不是?

另一方面则是国家政治管理,不是提出来就能改,需要皇帝绝对的支持才行,朱棣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在意这个问题,朱高炽贸然做出改变。往小了说是为父亲好,往大了说就是夺权。

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不管朱棣喜不喜欢朱高炽,愿不愿意传位给朱高炽,皇位都和他没什么关系了。

再说了,老二朱高煦还在一旁等着看笑话,朱高炽的原则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到朱棣殡天,自己成功继位以后,内阁管理制度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或许这还是朱棣留给他收买人心的手段也说不一定。

那么明朝内阁制度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防止内阁做大,皇权旁落的事情发生,朱元璋规定内阁成员的官阶局限在正五品。这样一来,官小而权大,可以管理官员的同时,也不用担心他们很多皇权。

只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设想本身没有错,但一群正五品官员去监察一品、二品的官员,别人能搭理他们?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皇帝亲自下令,否则很多事情办理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为此,朱高炽做出改变,内阁官员原有官职不变的情况下,兼职其他官衔。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五品内阁大臣,同时还有二品尚书的身份,这办理起相关业务的时候,那可就简单的多了。

靖难冤屈

其三则是赦免靖难冤屈,古装影视作品《大明风华》之中,朱棣就曾经对朱高炽说过,靖难之役中蒙受冤屈的人,自己永远不会释放。把他们赦免了,岂不是说明自己曾经做错了?

朱棣什么事情都可以认错,但靖难这件事情如果低头,那就永远不可能抬起头。所以他在接受骂名的同时,也希望后世子孙能够通过这件事情收复人心。

朱高炽继位两个月之后,宣布赦免靖难之役中所谓的罪臣,让他们回到京城之中生活。如果愿意继续入朝为官的,只要通过审查、考核即可。而想要辞官回乡的,朝廷也会发放一笔俸禄。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朱高炽对他们的补偿,但没谁会脑子抽抽地说出去,伸手不打笑脸人,朱棣以往犯下的错,也不是罪臣可以伸冤的。

实际上,不仅是靖难之役中蒙受冤屈的大臣和大臣遗孤,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时候,朱高炽也十分友善。

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刑法制定十分严格。

朱高炽在酌情减轻相应刑罚的同时,也召集了五府、六部、通政司、六科的主要官员,参与到三法司案件审理之中,避免出现冤假错案。

更夸张的是,在死刑犯已经被审核了四五次的情况下,朱高炽仍然要求官员一定不能错过任何一处细节。

在他的治理下,是否会因为宽容而放过坏人暂且不谈,但的确很少有好人被冤枉。而一些曾经参与恢复建文旧制的残党,朱高炽也懒得严惩他们,只将他们发送到其他地方劳改,总算还有一条命可活。

社会民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社会民生的改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件事情如果做的不好,前面几件事情做的再好也没什么用。

朱高炽继位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朱棣在位期间,百姓究竟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别看朱棣军事上五征漠北、文化上让郑和下西洋,可不当家哪知柴米油盐贵。

以往朱棣在位,朱高炽就经常哭穷,现在轮到自己当皇帝了,怎么也该节约一点。

在他短暂的统治期间,先是取消皇室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用公平购买的方式代替;随后又免除自然灾害人的田赋,让百姓对国家更有信心。借着这两项政令,朱棣在位后期,赋税空虚的问题反而得到改善。

此外,朱高炽还设立了巡察小组,专门负责调查相应地区的纳税负担,这让很多妄图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官员放弃对老百姓的压榨。至朱瞻基继位以后,也一直沿用这项政策。

可以说,仁宣之治能够成为比肩贞观之治,和朱高炽对社会民生的重视完全分不开。倘若没有两位皇帝的坚持,李自成农民起义,多半会提前百余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向来以和善著称的皇帝,在一次地方赈灾的时候,罕见地发了一次脾气。

当时户部官员撺掇起来,竟向他提议说借粮食给灾民而不是免费分发。

朱高炽大发雷霆的表示,百姓已经困难到这个程度,国家怎么还能想着从他们身上谋取利益。只不过最终他还是没有严厉处罚这些官员,只给了口头警告。

结语

因为朱高炽的仁政,明朝国力终于从朱棣后期的外强中干,真正做到了国富民强。

后人有争议认为朱高炽软弱,并且让权给大臣,这导致明朝后期的文官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不得不扶持宦官和文官形成对抗,确保皇权能够畅通无阻的实行。

可朱高炽真要为后来的明朝变化负责吗?

若是朱高炽软弱,又怎会在靖难之役中,仅以万余守军就去抵抗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倘若朱高炽软弱,又怎会一次次顶撞自己的父亲,告诉对方国家已经没有钱了?

至于让权这件事情,倘若没有土木堡事变,明朝武将集团没有受损,文官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但评价的时候,总不能一叶而障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