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文史百科 > 正文

洛阳和长安是千年的古都,为何唐朝以后就没有朝代在此定都?

我们有六大古都之说,洛阳、长安、南北二京、开封、杭州,说实话,无论从历史意义,还是时间长久,我不认为开封、杭州能同前四者相提并论。不过我们今天只为探讨洛阳和长安。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长安为十三朝古都,以它为都城的朝代有西周、秦、西汉、东汉(献帝)、新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洛阳亦是十三朝古都,以它为都城的朝代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包含于内),后梁,后唐,后晋。

所谓十三朝古都,不过是虚数,为了让长安和洛阳显得一样罢了,还有不被正史承认的过渡政权,也曾定都长安,如更始、黄巢、大顺等。单论作为都城的数量来说,洛阳要远远多于长安,哪怕定都长安的一些朝代,例如唐也会将洛阳定为陪都。

长安、洛阳哪个强,这个真的没法比,只是不同时期,作出不同的选择。洛阳也好,长安也罢,都曾多次毁于战火,却又再次崛起,直到唐朝以后,才失去“都城”的作用,而主要原因便是“粮食”。

定都长安胜于“形胜”,关中平原历来被称为“四塞之国,金城千里”,北有岐山,西有陇山,南则有秦岭,所谓三面环山。山河本就是天然屏障,在关键地势上修建几所要塞,便可以做到易守难攻。

秦国能最后统一天下,地形占据很大原因,它拥有四关萧关(北方)、函谷关(东方)、武关(南方)、大散关(西方),这也是四赛之国的由来。

除了易守难攻的地势优势,关中还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既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易于种植粮食。有地形,在对外战争中便能占据优势,甚至能立于不败之地。

楚汉争霸,刘邦哪怕屡战屡败,只要关中不失,他就拥有一块稳定的后勤基地,能源源不断为他地输送士兵、粮草,项羽打个齐国,结果老窝彭城都没了,时间一长,项羽自然会失败。刘邦因关中得天下,可他首先想得定都洛阳。

洛阳地势虽然没有关中险恶,但也不错。北有黄河、南有太行,东有虎牢、西有潼关,至于土地更不用说了,若这里不善种植,也不会自夏商便立为都城了。

长安、洛阳如此相像,这也是汉唐时期实行两都制的原因。不过哪怕长安、洛阳再难进攻,总有被攻陷的时候,毕竟没有永久的王朝,唐朝长安曾六次被攻破。洛阳比长安有一个优势——水利发达。

长安土地肥沃不假,但种地还得有充足的水资源。秦国修建郑国渠,汉朝修建白公渠、成国渠,唐修三白渠。除了水之源限制,关中地形狭小是不争的事实,有限的土地,粮食自然也是有限的。

一国之都会产生“聚集效应”,会吸引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到都城,看看如今的北上广就明白了。庞大的人口,带来的粮食供给压力,隋唐以前还好,各种战乱、天灾人祸,关中人口一直在可支撑范围内,但经过隋唐发展,人口基数增长,仅靠关中一地就有点力不从心。

关中的险峻地形,并不会因为你是主人,便让你行动方便。复杂的地形意味运输困难。东晋桓温第一次北伐,根本没带多少粮食,不是不想,而是运输困难,难以携带罢了。

注:黄河水道有难走的三门峡。陆地、水道都很难走。

洛阳则不同,借助黄淮水系,可以将南方的粮食轻松运入洛阳,大大缓解了饮食问题。至于宋朝定都开封,主要原因就是开封守着汴河,运输更为方便,一句话吃喝代表一切。

地形险峻的城池,有利于夺取天下,不一定利于守天下。曹操拿下邺城后,将邺城变成自己老窝,可魏国都城是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首选便是洛阳(既有南北对峙的原因,也有因洛阳是“正统”)。

唐朝高宗时期,李治就常带着武则天往洛阳跑,等武则天建周,干脆定都洛阳。唐朝后期,曾因为粮食运不进关中,唐懿宗生生饿了两个月。

五代除了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开封,主要原因就是在这里能吃“天下饭”,南方粮食可以走黄淮水道,河北、山东稍近的地方,粮食更容易往开封运输。

宋朝在五代基础上建立,干脆也选择开封为都城,于是长安、洛阳二都渐渐没落了,当然运输方便,意味着交通发达,无险可守。若长安、洛阳足以养活都城的皇亲国戚、百官百姓,自会继续成为都城,关键他俩不符合条件啊。

当然没有一个永远不会被攻破的都城。长安、洛阳定都的朝代虽多,可哪一朝存过了三百年?总不能全部归咎于都城问题吧。

明朝因燕地是朱棣基本面,于是迁都于北方。至于清,当时的满清贵族对占有天下抱有悲观想法,随时想着跑回东北,自不会在洛阳、关中定都了。

曾经的幽燕,是落后、荒凉之地,却成了最后的都城,幽燕之地既能接受从南方来的粮食,又有燕云十六州作为防护,算是理想都城了吧,哪成想时代变了,武器变了,城高墙深再也挡不住敌人了。

唐朝后,五代、宋因人口压力,选择运输方便的中原地区,宋以后却因各种原因,最终放弃洛阳、长安,十三朝古都也就此没落,不得不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