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继承人这方面,是朱元璋眼光差还是朱允炆有过人之处?
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朱允炆新政,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要说这朱允炆,也实在有点不争气,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仗打了三年,活活把王位打没了!这事实在让人没想到,朱允炆自己没想到,朱棣也没想到,朱元璋更没想到!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朱允炆为什么能越过一众叔叔兄弟被朱元璋一眼相中立为皇储?这和朱允炆的演技有关。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心痛万分,没有了自己一手栽培的继承人,但有高仿啊,还是以假乱真的那种。朱允炆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会拍马屁,最常说的就是“我爷爷说的都是对的”,此外还是父亲朱标忠实的模仿者。
种种假象让朱元璋信以为真,直觉朱允炆是天定的皇位继承人,就是这一次看走眼,险些给大明王朝酿下大祸!朱允炆此人除了演技颇高,但他没有真正的学会政治、军事、心术等方面的知识,皇帝做的可以说是一无是处。
靖难之役的失败将朱允炆钉在了失败者的耻辱柱上,但他的无能绝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指挥不当。自登基开始朱允炆就奉行重文轻武的方针,除了耿秉文,满朝武官只有李景隆之流。文官倒是比武官强些,重臣诸如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几位老臣忠心没的说,但治国能力呢?差的可能不是一星半点。
三人之中如果非要说谁比较有宰辅之相,那只能是齐泰了,相比黄子澄、方孝孺只会每天喊口号、写文章外,齐泰至少还有一些斗争意识。齐泰曾言“擒贼先擒王,先收拾朱棣”,朱允炆没听。又曾经极力反对李景隆挂帅,朱允炆又没听。甚至在朱元璋忌日,朱棣遣子入京拜祭,齐泰要求扣留为人质,朱允炆还是没听。
事后证明齐泰的建议是无比正确的,朱允炆为什么不听?除了他自己没脑子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黄子澄的劝谏……
至于方孝孺更不必说,负责制定口号而无实际策略,小动作频频却是自取其辱,比如他曾书信朱棣之子朱高炽,意图挑拨其父子关系,一边赢了是正经太子,一边投降是叛臣之子,但凡朱高炽有点脑子就知道该怎么选,结果朱高炽果真信都没拆就交给朱棣了……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误国误民是文人啊!
国家层面的政治策略一塌糊涂,核心大臣不堪重任,此时的朱允炆在干啥?他把全国上下的地名在短期内大量改成了古地名,有些地方改了一次不算还要改第二次。改名后大家经常反应不过来地名说的究竟是哪里,不仅是百姓,就连官员也一时无法适应,写奏折经常在旁边注释标明这地方以前叫什么,否则没人看得懂……
朱允炆是第一个被儒家思想全面侵蚀的皇帝,在奉行精英教育的明清皇族,大多数皇帝都会把太子交给儒家教学,但是储君学的是经史子集、玩的是琴棋书画,干的却是政治、军事、经济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活儿,试想培养一个厨子然后让他去做IT,这厨子可能会疯,朱允炆心态还不错,人没疯,但明朝官员和老百姓八成要疯了。
大力推行恢复井田制。你没听错,就是周礼提到的井田制,你没记错,就是孔孟时代宣告彻底破产后已经两千多年没人执行过了的井田制,王莽除外……通俗的说,井田制就是要求先种提供赋税以及村有的公田,然后再种农作物归自家所有的私田。这种制度在周朝就已经显得不合时宜,隔了这么久朱允炆又来这么一出?
全面减免江南地区税收。朱允炆执政时期减税力度之大,甚至部分地区的赋税竟然减到了仅有朱元璋时期的15%。一般来说减税是好事,可朱允炆这家伙也忒不会选时间。刚好那个时候前线与朱棣燕军作战正处于胶着状态,几场大的战役均告失败,而朝廷国库空虚,拿不出钱来组织军队对朱棣军队发动反击……
地名复古也就罢了,经济也要复古,大概真是过度崇信儒家学说,才会做出一堆这么不切实际的事情。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间虽然不长,但短短四年时间就折腾出这么多花样,也实在是难为他了。相比而言,朱棣要靠谱很多,永乐大典、七下西洋、平定安南、远征蒙古,开拓了后世明朝的繁荣昌盛。难以想象如果朱棣没有被逼急了起兵造反,明王朝难保不会像秦朝和隋朝一样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