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文史百科 > 正文

引君入瓮法:孟子的辩论艺术之一,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长于论辩,为了驳斥许行之徒“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的观点,巧设机杼,顺着对方的逻辑推演,令其自身的逻辑陷入困境,得出不能自圆其说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否定其论点。《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就有这么一段经典的对话。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叫陈相的人笃信许行的学说,认为滕王应该耕而食之,不应该取粟于民。针对这种言论,孟子采取的方法是,引君入瓮。先看孟子和陈相之间的对话: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票易之。”“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在这一段对话里,孟子一步一步的将陈相引入自己的逻辑语境之中,让陈相在自己的逻辑语境里不能自圆其说。陈相的观点是,为王者应该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而不应该取食于人,这才是真正的贤君。

孟子的观点是,社会各有分工,有人种庄稼,有人做管理,而且一个人的生活必需品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个人生产,也没有必要完全个人生产。可以通过物品交换来实现各取所需。

为了驳斥陈相的观点,孟子让陈相自己说出许行穿的衣服,戴的帽子,使用的炊具、农具都不是自己个人生产出来的,而是通过物品交换得来的这一事实,从而确立了物品交换是一种合理的常态,而且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无法做到生活物资完全自给自足这一客观存在和事实。接着以此为据,予以反问: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

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顺着陈相笃信的逻辑予以推演,迫使陈相说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这句话之后。以这句话为逻辑起点,进一步批驳说:既然如此,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但孟子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从正面予以申述,大禹忙于治水,尧舜勤于政务为例进一步阐述社会各有分工,人各有所专长,自给自足的生活不过是落后的小农意识,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趋势完全背道而驰,荒谬且不可行。至此,孟子通过引君入瓮的方法在逻辑上完全战胜了对手,赢得了这场论辩的完全彻底的胜利。孟子的辩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