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历史纪事 > 正文

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是如何亡国的?

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

赵国方面

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1],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除了有胡服骑射的改革计划外,还打算发动消灭中山的战争。

中山国方面

初期的中山国采行中立外交,在马陵之战后便改为与齐、魏结盟以对抗赵国。魏国犀首(即公孙衍)发起倡议“五国相王”,“千乘之国”中山国称王之事引起齐国的不悦。燕国因子之而发生内乱,齐国率军入侵,中山国也背弃了同盟,率军北略燕国。齐国入侵燕国的行动,引起了中原诸国强烈反对。中山国因侵燕与燕国结恶。在中原其他国家中也被孤立了,使得中山国外交处境日益坚困。

中原方面

此时的中原局势,齐国方面,孟尝君成为齐相后,便策划着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秦。齐宣王写信给楚怀王要求合力组织攻秦,楚国就和齐国相合。但在前307年,秦昭王新立,因秦君的母亲是楚人,楚国于是和秦国联姻结盟。魏、韩两国因秦国的攻势与齐国联合,并于前301年及前298年向楚、秦发动合纵战争。楚国因楚怀王外交失当而陷入内外交困的情况。至前298年以后又形成了秦、赵、宋与齐、韩、魏的对峙局势,齐、秦双方都疲于战斗,无力干预赵灭中山的事。而北方燕国因前313年齐国入侵而国力大衰,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国力逐渐恢复。

初战失利

前308年(赵武灵王十八年),赵武灵王前往边境进行实地考察,到达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市西北),修筑野台,观察齐国与中山国的边境情况。并派遣李疵观察中山国国情。李疵报告说“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于燕。”听了李疵的汇报后,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赵武灵王在信宫大会群臣,召见肥义共商天下大事,一直商量了五日后,向北攻取中山国的国土,一直打到房子(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南),燕国乘此时机挥军入侵。中山国全力打败了赵军对房子的进攻,并占领了赵国的鄗邑(今河北省柏乡县北)后,又挥师北上打败了入侵的燕军,杀死其大将。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房子战败后,前往到达代国,向北行到达无穷(约在今河北省张北县北),向西行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约在山西省西北近黄河处),便说了“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谋划胡服骑射的改革,即教导民众穿胡人服装,练习骑马射箭以富国强兵,得到了一些有力大臣如楼缓、肥义的支持,但赵氏贵族却持反对态度。经过赵武灵王耐心细致地说服,终于使他们转变观念,支持改革。

五伐中山

前306年(赵武灵王二十年),赵武灵王攻取中山之地,军锋抵达宁葭(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北);同年向西攻取林胡之地,军锋抵达榆中(今内蒙古东胜一带),林胡王献马求和。为了防止列国的干预,派遗使者楼缓至秦国,仇液至韩国,王贲至楚国,富丁至魏国,赵爵至齐国,进行外交活动。

前305年(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赵武灵王大举进攻中山,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兵分二路。南路军队由赵武灵王总领,以赵袑统领右军,许钧统领左军,赵章统领中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北路军队由牛翦统率骑兵组成的军团,赵希统率胡、代兵马。赵与率军前往陉县(今河北省无极县东北),骚扰中山国的大后方。北路军队在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城西)会合,攻取了丹丘(今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华阳(今河北省曲阳、涞源西南)与鸱之塞(今河北省唐县倒马关)。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取得了鄗、石邑(今河北省鹿泉市南)、封龙(今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此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迫于无奈,只好割让四邑求和,赵国因为一时无法控制占领的中山国腹地诸邑,答应求和的要求,在取得四邑之后,便暂时撤军而回。

中山国割四邑给赵,与赵国和平状态并未维持多久。前303年(赵武灵王二十三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

前301年(赵武灵王二十五年),赵国再次进攻中山国,攻入中山国国都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中山王逃往齐国(见《资治通鉴》卷三)。

明年(前300年,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国攻取扶柳(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中山国东部边地尽为赵国所得,赵国的边界向北推进到与燕国、代地相邻,中山国几乎被灭,中山王也死在齐国。史称“中山数割数伐”,“中山五割与赵”赵国因多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赵武灵王为了国家民力的恢复,便“归息士民而复之”,扶植尚为中山国君作为傀儡。

前296年(赵惠文王三年),赵国废除中山国君,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今陕西省榆林县南),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终于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