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尔喀之役时,清朝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廓尔喀之役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尼泊尔与清朝的这场战争,尼泊尔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清朝则把它称为廓尔喀之役,或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从双方的叫法上可以看出,尼泊尔是尽量往大了叫,把这场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争,而清朝则往小了叫,把它定性为一场边境地区的局部战争,甚至认为这只是廓尔喀与西藏的区域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打了两次,题目中所说的乾隆从黑龙江调兵是发生在第二次。为什么乾隆舍近求远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发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起因。

一银钱与土地纠纷引起的战争

十八世纪前期,大概是清朝的康熙时期,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属的部族。其中,居住在阳布(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库穆(巴德岗)、叶楞(帕坦)三个 部落在雍正年间入贡中国,由于这些部族名字实在是太拗口了,记不住,所以清朝根据藏语的音译,将这些部落统称为巴勒布。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巴勒布地区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即喀尔廓。这个喀尔廓民族武德充沛,人民勇猛好战,称得上是南亚地区的平头哥,一天不打仗浑身难受。喀尔廓统一尼泊尔后,四处用兵,打下的地盘足足相当于三个今天的尼泊尔。打遍南亚无敌手后,瞄上了清朝,被清朝暴揍一顿后老实了,乖乖认中国当大哥,英军入侵印度地区后,喀尔廓是唯一起来反抗的民族,并且在前期还造成了英军不少的损失,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喀尔廓还跃跃欲试的上书给清朝,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政府平叛,不过被清朝拒绝了。此外,廓尔喀还打造出了世界名刀--廓尔喀军刀

当然这些与本题无关,说这么多就是想要表明,喀尔廓是一个极为好斗的南亚民族。好,闲蛋少扯,回到正题。

喀尔廓虽然大大扩张了尼泊尔的领土,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些领土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隔壁的西藏成了喀尔廓人垂涎的对象。

这里说一下当时西藏与喀尔廓的经济纠纷。清朝时期西藏用的银钱和内地有点不一样,藏人将白银交予巴勒布人,委托其铸成巴勒布银币,然后拿回西藏流通。巴勒布经常在银钱里搀铜、铅等不值钱的金属,以次充好,谋取利益。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有便宜不占是傻子,谁让西藏自己不会造币呢。喀尔廓人统一巴勒布地区后,不满足这样小打小闹,对西藏搞了一次货币战争。他们铸造了一种新钱,并宣称原先的旧钱不在流通,可以回收,不过要两枚旧钱才能换一枚新钱,这等于一下掠夺了西藏一半的财富。西藏人当然不答应了,这就为冲突买下了伏笔。

银钱事情还没解决,喀尔廓人又生事端,他们致书噶厦(就是西藏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说西藏与巴勒布接壤地区的聂拉木、济咙两个地区,原先是我们巴勒布的,现在我们要收回,你们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派人来理论。其实这两处地方一直以来都属于西藏,之前也双方也从未有过异议,喀尔廓摆明了就是要搞事情。

终于,喀尔廓厌烦了和西藏打这种口水仗,随便找了个理由,说藏人往贩往巴勒布的食盐中掺土,以此为借口向西藏开战了。

二 被藏人戏弄的喀尔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喀尔廓出动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聂拉木、济咙两个有争议的地区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随后围攻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

清朝的反应很迅速,七月就命令军队反击。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朝廷又从四川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就在四川的清军日夜兼程,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和清廷的驻藏大臣等人,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这仗没打起来。

西藏和廓尔喀签订协议,西藏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以换取廓尔喀退兵。这件事当地的大臣并没有向中央上报,他们只是在奏章里说清军如何英勇,自己如何统兵有方,打退了廓尔喀军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廓尔喀派了几个人来到西藏,索要300个元宝。但是西藏地区的领导人已经换了,新上任主政的噶厦拒绝付给廓尔喀人元宝,达赖喇嘛还派人对廓尔喀使臣说,廓尔喀既已成为大清属国,则不应照前约索要赎地银两。廓尔喀被结结实实的耍了一回。

使者回去后,将这些事禀告了廓尔喀摄政王巴哈都尔·沙阿,巴哈都尔·沙阿非常愤怒,但同时又感到进退两难,打吧,又耗费大量经费、部队和武器,况且清朝已经有了戒备;不打吧,这口气又实在吞不下去,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廓尔喀再一次出兵侵略西藏。

三 福康安调黑龙江索伦兵打败廓尔喀军,廓尔喀成为清朝属国

七月,廓尔喀军队再次侵入聂拉木和济咙,随后兵分三路,一路自济咙进攻宗喀,一路由从聂拉木进攻定日(在今定日县西),另有一路绕过定日,经萨迦直趋日喀则。

对于廓尔喀此次的侵略,乾隆决定大举出兵,待来年春雪消融后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再有侵略之心。考虑到驻藏大臣资历、军事能力皆不足,乾隆将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来,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福康安的副手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之意,它是清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称呼,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从“索伦”的含义就可以看出,鄂温克族民风刚劲,勇敢善战,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兵源。达呼尔就是达斡尔族,同样也是黑龙江地区一个骠勇善战的民族,康熙时期就曾调达斡尔族人参与对沙俄作战,并且在雅克萨之战中大败沙俄军队。乾隆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将调兵进攻廓尔喀军队,一方面表明索伦、达呼尔兵的战斗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军事的衰弱,仅凭藏兵和驻藏清军已经不能应付廓尔喀军了。

福康安不愧是乾隆时期的宿将,他接到命令后,在青海西宁集结军队,筹备军需,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率一万清军离开西宁,前往青藏高原。此时正是隆冬时期,天气异常寒冷,但是福康安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从西宁到拉萨,全程将近5000里,包括路上异常情况的耽搁在呢,福康安大军仅了50天。

清军的迅速到来,大大出乎廓尔喀军的预料,他们以为清军主力绝不可能在冬天到达西藏的,结果清军兵贵神速,如天兵天将般到达他们眼前。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从此廓尔喀成为清朝的属国,这一从属关系很稳定,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为英国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朝朝贡,这段藩属关系才被迫结束。廓尔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