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战晋国和楚国的二次大战之中 最后究竟是谁赢了

很多人都不了解邲之战的事情,接下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欣赏。

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虽然初期有郑庄公、齐桓公争霸,后期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诸侯国相继崛起。但是,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在争霸,也即历史上的晋楚争霸。根据《春秋》、《史记》等史料的记载,晋楚争霸主要进行了三次大战,分别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其中,就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是晋国和楚国的第二次大战,也是晋楚争霸中承上启下的一次较量。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大战中,晋国和楚国孰胜孰败呢?

首先,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邲之战之前的公元前627年,晋国和秦国爆发了崤之战,此战,晋国击败了秦国,促使后者难以向中原地区扩张。在此基础上,秦国决定和楚国结盟,以此共同抗衡的强大的晋国。与此相对应的是,晋国为了维持自己中原霸主的地位,一方面向西压制秦国,另一方面则是向南抗衡楚国。由此,在邲之战之前,晋国承担着较大的压力,这也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走向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派遣楚国大军围攻郑国,晋国派军救郑,双方对垒于邲,从而爆发了邲之战。在邲之战中,郑国因为长期受到晋楚争霸的困扰,所以表示择胜者而从之,企图策动两国决战。在此基础上,郑国派遣使者到晋国大军中,请求晋国发兵攻打楚军。与此相对应的是,楚庄王为了麻痹进军,两次主动向晋军求和。面对楚国的主动示弱,进军主将自然是无意决战,遂答应议和。不过,正当双方行将盟会之时,楚军遣小股兵力袭扰诱战。对于楚军的袭扰,晋军阵营中的魏錡、赵旃违令攻楚,楚军趁机全力反击,晋军被迫匆促应战。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邲之战中,楚军是有备而来,先是示弱来麻痹晋国大军,然后用小股兵力的袭扰来诱敌出击,最后再是大军决战。与此相对应的是,在邲之战中,晋军内部则存在了较大的分歧,比如荀林父提出待楚军退后,再行攻郑,但是手下的将领魏錡、赵旃却违令攻楚。因为缺乏一个明确的指挥,所以晋军在邲之战中可谓各自为战。除此之外,因为在崤之战中击败了秦国大军,晋国也非常顾忌秦军从背后偷袭。在此基础上,楚军利用晋军的弱点,适时出击,终于战胜了晋国大军。

最后,楚军的胜利,则在于作战指导的高明一筹。楚庄王亲自统率楚军,指挥集中明确,不像晋国大军一样各自为战。对于楚国来说,在邲之战中击败了强大的晋军,可谓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晋军在邲之战中失利,暂时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但是,邲之战并没有让晋国元气大伤。对于晋国来说,在晋悼公这位君主即位后,国力再次增强,又在晋楚争霸中占据了上风。进一步来说,纵观整个晋楚争霸的过程中,邲之战是楚国少有的大胜。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