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懂得谦让的孔融,长大后却因任性害死全家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东汉末年官员、名士、文学家,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二十世孙,他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处死,并夷灭三族。下面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国不光是武人的世界,也是文人的舞台,著名的文人就有“三曹”、“七子”等。“七子”全称是“建安七子”,包括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七人。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孔融孔文举的生平故事,希望能从他的人生轨迹上得到些许的感悟。
“融四岁,能让梨”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被编入《三字经》,学龄前的小朋友应该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孔融小时候是个懂得谦恭的小朋友,家人对他比较认可。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孔宙到洛阳。当时,担任司隶校尉的李膺名气很大,到他家去的除了是亲戚以外都是些才智出众而且有名誉的人。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亲戚。”通报了以后,上前坐下来。李膺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后半天说不出话来。反应奇快的小孔融这时候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利,并还没有想到长大后的他会是什么样。
北海为相
长大后的孔融被朝廷授为北中军候,在职三天,转任虎贲中郎将。当时,正逢权臣董卓总揽朝政,想要废掉汉少帝刘辩,孔融与董卓争辩,言辞激辩,常有匡正的言论。董卓怀恨在心,将孔融转任议郎,随后又暗示三府(太尉、司徒、司空)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
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聚兵讲武,下发檄文,又亲写书札,与各州郡通声气,共同谋划。慢慢集结官吏百姓被黄巾所蛊惑的男女四万多人,再设置城邑,设立学校,表显儒术,对待国人,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善行,也都以礼对待,国人没有后代及四方游士有去世的,都帮助安葬他们。因颇有政声,被时人称为“孔北海”。
当时,袁绍、曹操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势力,而孔融知道二人终究是要篡夺汉室的,所以不愿意投靠他们。其幕僚左承祖劝孔融结纳袁绍或者曹操,孔融却怒而将其杀害。
侮慢曹操,惨遭杀害
曹操当权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袁绍次子)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不明白,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孔融看到曹操的奸雄诡诈已渐渐显露,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了曹操。
曹操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嫉妒,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难逃厄运
三国迷们一直都觉得孔融是被他自己的“大嘴巴”害死的,是他三番五次用语言挑逗曹操的敏感神经,才为其招来杀身灭门之祸,其实则不然。与孔融同为建安七子的陈琳在效命于袁绍时,曾写就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要说“大嘴巴”,这嘴可比孔融的大得多。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却爱陈琳之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要知道郭嘉生前也是这个职务。所以说曹操这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政治大脑是完全不会被别人的三言两语所左右的,曹操杀孔融是另有原因。
孔融有其“必死”的原因,他是”建安七子“的成员,在东汉文坛上与”三曹“争锋。他又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是天生的士族领袖和意见领袖,有“儒家嫡传”的光环傍身,每一句话都能占领舆论制高点。看似漫不经心的冷嘲热讽都会让曹操如坐针毡,因为曹操怕的不是这句话本身,怕的是普天下的士人阶层都跟随孔文举的“口风”,在无形中削弱曹操的权威。
从曹操采用“灭门”的方式可以看出,曹操想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曹操在作出这个决定之前一定经过深思熟虑了。“要不就不做,要做就彻底”,正是这种思想的鼓动下让曹操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灭了孔融一门,也给天下士人阶层树了一个“榜样”。
孔融的死,死在了“孔圣嫡传”的身份上,也死在了身处风口浪尖,却不知低调行事的轻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