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位时期如此勤政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吗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崇祯皇帝真是好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伴随着一位极其昏庸的帝王,而朱由检则是一个特例。
崇祯朱由检十七岁登基,33岁大明灭亡,十七年来勤勤恳恳,勤勤恳恳,日夜操劳,从来没有举行过任何娱乐活动。
一个如此勤奋的皇帝,为什么会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
崇祯
缺点一:做事冲动,专横
在崇祯朱由检登基之前,明朝一共有十五个皇帝,当朱由检登基的时候,明朝已经是一片废墟。朱由检为了扭转明王朝的颓势,登上皇位后,就开始整顿朝政,试图扭转明朝的颓势。
史书上说:“鸡啼而起,日夜不眠,常因过度劳累,宫中从不有宴乐之事。”
那时候的明朝,正是风雨飘摇的时候,因为大旱,庄稼歉收,百姓流离失所,而且还发生了一场瘟疫,许多人无法生存,到处都是暴动。
崇祯皇帝画像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朱由检上台后,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稳定局势,但是他的性格太过固执,太过霸道。
任何需要精心策划的事情,都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决定,而不是去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样的治国之道,非但没有达到拯救国家的目标,反而愈演愈烈,使形势更加复杂。
朱由检在没有掌握好朝局的情况下,很快就将魏忠贤这个曾经被天启帝信任的人给谋害了。魏忠贤虽是一位声名狼藉的太监,但他在当时确实扮演着制衡文臣的角色,两边相互制衡,无人敢妄动。
魏忠贤
朱由检鲁莽地杀了魏忠贤,却没有来得及将魏忠贤的位置补上。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军在南征北战的时候,因为战争和自然灾害,国库出现了大量的赤字,根本没有足够的银子来支付士兵的军饷。
朱由检命文武百官捐钱充实国库,那些身强力壮的官员向朱由检哭诉自己的身无分文。
若是能与这些官员抗衡,也不会连一文钱都赚不到。
魏忠贤照片
缺点2:过于多疑
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多疑之辈,时刻都在提防着别人夺权,将自己从王座上拉下去,对所有人都抱着一种不信任的心态。尤其是朱由检。
朱由检在北边皇太极的后金大军的围攻下,无力应付,于是又派了已经退位的袁崇焕。
袁崇焕没有辜负朱由检的期望,在宁远和宁锦的战斗中,他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后来,在与皇太极的争斗中,大获全胜,将皇太极的力量大大削弱,使得他们短时间内不能侵犯明朝。皇太极被袁崇焕压得死死的,他觉得自己不一定能打得过袁崇焕,所以他就想到了一个挑拨离间的办法。
袁崇焕
他派人到处散布袁崇焕要起兵造反的流言,不久就被朱由检听到。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所以他召见袁崇焕,说袁崇焕最担心的就是军费,根本不理会袁崇焕的辩解,就将袁崇焕打入大牢,最后被处死。
可惜的是,袁崇焕这位英雄豪杰并没有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却被皇上的怀疑给害死了。
朱由检的疑心也表现在了他的换将上,在李自成的攻击中,他曾数次请求换帅,而每一位将领,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换掉,他绝不容许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坐得太久,会影响到皇帝的威严。
这就导致了原本可以消灭李自成的李自成,在关键时刻突然换人,让他有了喘息之机,而且还让他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终于攻到了北京。
另外,朱由检还经常对官员进行整顿,十七年间,内阁大学士50人,刑部尚书17人。
朱由检的疑心让朝堂上的官员们都很失望,也很害怕,因为他们害怕被牵扯进来,所以朝堂上没有一个可以利用的人,这就是明末的覆灭。
李自成
缺点三:不了解形势,不懂得审时度势
李自成军队进京前两个多月,李明睿提议南下,说朱由检若能南下,必能保住性命。
大明王朝还能卷土重来,重新崛起。
可是朱由检的决策失误,让他的声望大不如前,他答应了南下,可是群臣觉得撤退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朱由检就留在了北京,错过了南下的最好时机,也失去了保护大明的最后希望。
明末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又有清军在关外虎视眈眈,造成了一条长长的战线,明军被前后夹击。正所谓,敌是敌是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联合起来,一起进攻,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但朱由检的想法不一样,当年的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要朱由检册封他为西北王,朱由检一同意,他就把主意打到了他的身上。
朱由检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什么决定,他认为册封李自成为王,会让皇上颜面扫地,所以他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
如此一来,明朝就再也没有了最后的胜算。
最后,朱由检在小煤山自杀。在那样的绝境之中,朱由检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错过了一个绝佳的时机,这才是他最终陨落的原因。
崇祯朱由检虽然不像那些亡国君主那么贪生怕死,但他却有三个致命的缺陷,导致了大明的覆灭。
李自成攻入北京,将自己吊死在了小煤山的一棵歪颈树上,写下了一行血淋淋的字迹:“让叛徒将我的尸体肢解,不能伤害无辜。”
这是他为天下苍生所做的,也是他为天下苍生所做的最后一件好事,大明王朝,在中原两百多年的历史上,慢慢地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