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韩信伐齐封王却没有选择自立,是为了什么?

今天知秀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伐齐封王,却并不自立,仅仅是因为刘邦的提携之恩吗?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韩信,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一生,更是极具传奇色彩的。起自布衣,早年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甚至在他身上还有胯下之辱的故事

到后来时来运转,遇到自己的伯乐萧何,才得以施展才华,成为了一代名将。这种小人物的逆袭成名史,向来都受到人们的欢迎。加之韩信后来的悲剧命运,更令人惋惜,也就更让人铭记

其实韩信是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的,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是他错过了

汉高祖四年十月,刘邦和项羽之间,正打得如火如荼。此时的韩信,受刘邦之命,率兵东进,平定赵、燕二国,继续向东伐齐

大军到达平原渡的时候,韩信得到消息,汉王遣说客郦食其到齐,已经说服齐王归汉。韩信想着,既已说下齐国,便无需用兵,应当回师,助汉王攻打楚王

这个决定被他的谋士蒯通劝阻,蒯通认为汉王遣使说下齐国的事情,是否真实还存疑虑,因为汉王并为颁下命令

就算是真实的,郦食其一介儒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拿下齐国七十余城,而韩信转战年余,不过得赵国五十余成,且将来平齐的大功,也落不到韩信头上

韩信最终听从了蒯通的建议,趁齐兵没有戒备的时候,渡过平原河,直逼历下,一路可谓顺风顺水,直至临淄城下,很快地平定了齐国

可见韩信,其实也是有抱负、求功名之人

此时,楚汉相争已进入最白热化的阶段,项羽所设立的齐国被破,双方形势吃紧,战事焦灼。而此时的韩信,拥兵数十万,地位举足轻重

当时的情形便是,韩信背汉降楚则汉亡,助汉攻楚则楚亡,自立则能成三足鼎立之势。是以韩信引起了楚、汉双方的重视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听从他人的劝告,派使者见刘邦,要求封他为齐地假王。对于这样的要求,刘邦自然生气,自己战事吃紧,韩信不率兵解救,反而趁此机会要挟要齐王之位

好在被谋士张良劝阻,知道此时不宜与韩信交恶,便派张良携印信到齐地封韩信为王。结果是如韩信之意,但也在刘邦心里种下了他功高震主的种子,后来的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

而此时,他的谋士蒯通欲说服韩信自立,成三足鼎立之势。若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也许历史的结局便改变了

然而韩信认为,刘邦待他甚厚,怎能见利忘恩。显然,韩信是一个重情义的人,然而对于蒯通所言,韩信也不是不心动

他没有立刻回绝,而是对蒯通说:“深思之后,再做决定”

韩信深思熟虑的结果便是,谢绝蒯通之言,认为刘邦授他军印,令他统兵数万,甚至还封他为齐王。而他自己又有擒魏豹、平赵、定燕、灭齐之功,刘邦必不会负他

韩信最终没有自立,其中自然有刘邦恩待于他的原因,但其实更有韩信自身性格的原因,多多少少都有些优柔寡断

且韩信不懂政治,军事之上,韩信确实是大才,但是政治手段,他却是远远不及刘邦的。韩信自己应该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韩信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自立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当时的局势,当时天下诸侯认可的霸主人选,只有项羽跟刘邦。韩信在项羽、刘邦的阵营里都呆过,难免让人觉得他两面三刀,是以天下诸侯认可他的能力,却并不会拥戴于他

且此时的项羽呼声最高,地盘也大,而刘邦,同样有沛县子弟,有三秦降卒,有汉中、蜀地等大后方。而韩信不过占据山东之地,人口经济不稳定,后备力量不充足

也许军事上能够和刘邦、项羽分庭抗礼,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以及他身边的人才等都是不及刘邦和项羽两人的

是以韩信不自立,有刘邦的提携之恩,更多的却是明白自己的短板。没有人望又没有政治手段,胜算不大的事情,最多不过拼个两败俱伤,又何必去做了

将兵为帅,将将为王。韩信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也知道,他必须在刘邦和项羽之间选择一个阵营。因着知遇之恩,加之自己的功劳,韩信将自己压在了汉营

当然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韩信最终还是迎来了他悲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