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不趁机攻打蜀汉 司马懿究竟出于什么考虑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和司马懿吗?知秀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刘备死后,继承先帝遗志的诸葛亮,共主导了六次北伐曹魏的战争。这六次战役多以蜀军粮尽无功而告终。多次征战,也让诸葛亮、司马懿发现对方是自己一生罕见的对手。在惺惺相惜的过程中,二人也有着各自的打算。司马懿的打算:只抵御诸葛亮,不歼灭蜀军,这样自己就可以领兵在外,不被曹叡夺权、打压。诸葛亮的打算:1、留住司马懿这个熟悉打法的对手,给曹魏政权埋下君臣猜忌的隐患。2、以歼灭曹军主力为战略目标,趁机扩张蜀国地盘、扩充人口。火烧上方谷之战,自知时日无多的诸葛亮终于下定决心除掉司马懿。当时曹魏对司马懿极度倚重,一旦蜀军除掉司马懿,魏国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就将被击溃。
诸葛亮上方谷之战的战略目标有两个:一、击溃魏国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必须除掉司马懿}。二、歼灭魏军主力。这也是为何天降大雨,浇灭上方谷大火,占尽优势的蜀军不去追杀曹军的原因:蜀国兵力有限,不能和曹军鱼死网破,损耗己方有生力量。换言之诸葛亮伐魏之战,只能伺机取巧,侵吞魏国领土,扩充蜀国人口。那么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不兴兵讨伐蜀国呢?
一、《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刚刚病逝五丈原{公元234年},行军司马杨仪、大将魏延,就在率军撤退时开始争权。随后杨仪派人诛杀魏延,魏延之死让蜀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内乱。面对这一天赐良机,司马懿决定兴兵伐蜀。但司马懿的出兵请求被曹叡驳回。这便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而是曹叡不想让司马懿领兵伐蜀。
从公元239年开始,曹魏内部陷入争斗,分身乏术的司马懿没有精力去征讨蜀国。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其子曹芳登基。当时曹叡给曹芳留下两位托孤重臣:司马懿、曹爽。曹芳登基初期,诛事曹爽还会和司马懿进行商议。不想随后曹爽却采纳亲信丁谧的计谋,利用太傅之位架空司马懿,夺去其手上的兵权。这就是说曹爽称帝后不久,司马懿就被罢权,魏国大权开始由曹爽一人独掌。司马懿没有兵权,自然也就无法率军征讨蜀国了。
三、虽然司马懿没有机会攻打蜀国,但掌权的曹爽却有机会。公元244年,邓飏等人奉曹爽之命,率军前去攻打蜀国。在面对诸葛亮留下的费祎时,曹爽却迎来了一场惨败。自此魏国损兵折将,曹爽在魏国的威望也跌至谷底。随后的公元249年,就发生了人们熟悉的一幕: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清洗曹爽党羽,篡夺曹魏大权。司马懿篡权后,自然需要时间去平定各地叛乱{淮南三叛}。因此便可以说从公元244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一直在积蓄实力,伺机夺权。这段时间陷入内斗的司马懿,也是没有时间、精力去攻打蜀国的。
公元249年,司马懿已经七十多岁,两年后司马懿病逝{公元251年}。独揽魏国大权后,司马懿虽然具备了攻打蜀国的能力。但从司马家族的利益出发,司马懿当时最要紧的事,就是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力,或者说当时的司马懿急需解决接班人的问题。对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而言,征讨蜀国已经不能给司马家族带来更多利益。甚至有可能因为亲自率军出征,而导致曹家反对势力重新夺权{高平陵之变重新在司马家族身上上演}。
既然司马懿没有精力去征讨蜀国,那为何蜀国攻打魏国,却均以失败告终呢?诸葛亮死后,掌管蜀国军政大权的人并不是姜维,而是诸葛亮选定的蜀汉丞相蒋琬。蒋琬掌权后,既肯定了诸葛亮北伐的重要性,也否定了兵出祁山的战略。掌权后蒋琬将兵出祁山的战略,改为从汉中水路出发攻打魏国,同时蒋琬还命令姜维领偏师,一同进攻魏国{箕谷}。
就在蜀国积极打造战船备战时,魏国却将防线东移,随之蒋琬的战略方针也被姜维、费祎否定。蒋琬死后,费祎成为新的蜀国丞相,姜维这才成为蜀军统帅。随着诸葛亮、蒋琬的相继去世,蜀国相权也在频繁更替,随之蜀国内斗变得更为严重。可以说姜维的北伐失败,正是因为蜀国内斗所致。费祎掌权后,虽然曾极力化解蜀国内斗,但对于内斗多年的蜀国而言,费祎终究是无力回天。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