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叛乱时,刘邦身患重病为何还要亲征讨伐?
刘邦61岁患重病还御驾亲征,汉朝那么多大将,为何不派他们去?下面知秀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刘邦手下猛将如云,灌婴、樊哙、曹参、周勃等人都是能征善战且经验丰富的名将,他们从刘邦起兵时就开始带兵打仗,汉朝建立后,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早就可以独自带兵独当一面了。
可是汉朝建立后,经常有诸侯王反叛,刘邦每次都不嫌麻烦,总是自己御驾亲征去平乱。最经典的是高帝11年英布叛乱那次,刘邦已经61岁高龄,他当时重病缠身,连床都下不了。身体差成这样了,刘邦还是坚持御驾亲征去讨伐英布,路上他一直躺在车中苦苦支撑着。在战斗中,刘邦被叛军用弓箭射中,最后英布兵败被杀,刘邦也因为重病加新伤,身体直接垮掉,回到长安后不久就死去了。
明明有大将可用,刘邦为何还要苦苦支撑坚持御驾亲征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功高盖世者不赏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盖世者不赏”,这是蒯彻说给韩信的话。
有功者领赏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何功劳达到“功高盖世”的地步,反而得不到封赏呢?
拿韩信来说,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帮刘邦攻下了魏国、代国、赵国、齐国四个国家,还指挥了垓下之围,将项羽彻底击败。可以说刘邦的小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的。
像韩信立下的这种功劳,刘邦该拿什么去赏赐呢?是该论功行赏,拿小半个天下出来赏赐韩信吗?如果这样做,刘邦打了三年的楚汉战争还有什么意义,这是自己再创造第二个项羽出来。
韩信也是个居功自傲的人,刘邦被楚军包围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借着这个时机要求他封自己为齐王;刘邦要求韩信带兵和自己一起追击项羽的时候,韩信不来,导致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等刘邦提前承诺封韩信为正式的齐王后,韩信的军队才赶过来支援。
汉朝建立后,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这层隔阂:刘邦怕韩信仗着他赫赫的战功,不满足楚国这块小小的封地,将来和自己争天下;韩信怕刘邦算旧账,怕自己功高震主而遭到讨伐。
有这层隔阂,韩信和刘邦之间就注定要分出个雌雄。结果是韩信被消灭,刘邦取得了胜利。
吃了韩信功高震主的亏,刘邦是真心不愿意再培养另一个韩信出来了。
汉朝建立后,分封制的观念还没有在人们的脑海中消除,一个诸侯王分到了国家,这个国家就不是刘邦这个天子的地盘了,而是那个诸侯王的地盘,有点“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意思。所以虽然诸侯国都是汉朝的一部分,但在人们心中,伐灭反叛的诸侯国等于是帮刘邦扩张地盘。
让大将去讨伐叛乱的诸侯王,就等于是自己再培养一个韩信出来。高帝12年时,刘邦的身体实在不允许他再瑜伽庆祝了,他才派樊哙去平定燕王卢绾的反叛。后来周勃接管了樊哙的任务,成功伐灭了燕国,凭借功劳获得了不小的地位,这是周家的权势一直到汉景帝中期才被拔除的原因之一。
将领争功
刘邦和手下的大将都是沛县老乡,大家在沛县起义前地位都是相对平等的,汉朝建立后,由于功劳不等才有了地位上的差别。因为大家曾平起平坐的原因,将领之间是互相不服的。“就算你地位比我高,你心底里也应该把我俩放在相等的位置”,大家都抱着这个想法,所以谁都指挥不动谁。
吕雉之所以一直害怕、畏惧、排挤“沛县功臣集团”,就是因为她总觉得将领们心底里不服刘邦的位置。从这点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东西来,连刘邦都不太能压得住他们,更别说别人了。
陈平见到刘邦第一面就得了个监管所有将领的官职,沛县的将领全都不服他,经常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韩信最开始被封为大将军独自带兵时,手下的将领也不太服他,从韩信解释自己制定“背水一战计划”的原因可以看出来。
将领们看到了韩信的真才实干才对他心服口服的,陈平则是长期担任刘邦的心腹近臣都未能让沛县将领们服气,从这些事例就可看出沛县将领们是怎样的心高气傲了。
外人管他们都不太好管,自己人就更不好管了。大家从小一起长大,有的还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你怎么能仗着一点战功就踩在我头上呢?
拿英布反叛那次事例来说,刘邦最初是想让汉惠帝刘盈当主帅,这是考虑到他当了十多年太子,在将领们心中有一定的地位。沛县集团中,除了刘邦、刘盈、吕雉这三个人在将领心中地位较高,其他人都是互相不服的。举个例子:就因为刘邦定功臣排名时把萧何排了第一、曹参排了第二,两人就有矛盾了,一直到萧何去世这两人都没有和解。
所以说,大家互相之间谁都不服谁,刘邦若是让其中某人当主将,就是自己制造沛县集团的内部矛盾,更要命的是如果将领不服主帅,主帅就很难指挥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