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秀网 > 风云人物 > 正文

卫恭王朱瞻埏,大明王朝首席祭祀官,他的结局如何

卫恭王朱瞻埏是什么结局,接下来知秀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朱瞻埏,生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明仁宗朱高炽第十子,生母郭贵妃。仁宗一共10个儿子、7个女儿,从出生时间来看,朱瞻埏是货真价实的幺儿。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瞻埏的祖父朱棣在最后一次北征途中驾崩,皇太子朱高炽于八月十五日登基,十月十一日九岁的朱瞻埏被封为卫王,封国在河南怀庆府(府治在河内县,即今河南省沁阳市)。

朱瞻埏的生母郭贵妃,是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的孙女,出身十分尊贵。郭英作为洪武朝为数不多能看到朱元璋驾崩的功臣,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他的儿子郭镇娶了老朱第十二女永嘉公主,两个女儿一个嫁给老朱第十五子辽王朱植,一个嫁给第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人生赢家。

但是郭家由于在靖难战争中站队建文帝一边,战后受到了朱棣的忌恨和清算。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67岁的郭英去世。朱棣虽然追封其为营国公,谥威襄,但是武定侯的爵位却就此中断,无人袭封。

为了翻身,郭家将族内最出色的女子嫁给皇太子朱高炽为妾,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现当年的辉煌。郭氏确实很有本事,朱高炽后面的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说明后期在太子宫中已然是独宠的地位。就在儿子封王之前,郭氏先被册为贵妃。随即郭贵妃的兄长郭玹,从青州中护卫指挥佥事的任上升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然后袭封武定侯,圆了郭家人二十年的梦。

甲寅,升青州中护卫指挥佥事郭玹为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玹,故武定侯追封营国公英之孙,贵妃兄也。—《明仁宗实录卷六》壬申朔,命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郭玹袭封武定侯。—《明仁宗实录卷七》

仁宗对卫王这位幼子也很疼爱,据郭贵妃家书透露,朱瞻埏患病之时,仁宗还曾亲自为其祈福。对于卫王府的长史官,朱高炽同样很重视。左长史金寔,是参与修纂《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大儒,更是当年皇太子的春宫旧班底。右长史杨黻,因在朱高炽继位后直言上疏,受到皇帝本人的好评。

二位长史也没有辜负仁宗的委托,在卫王身边“日以诗书进,说事开益,皆由于正”。正是由于有金寔、杨黻这样的王府官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明史》才会对卫王有“孝谨好学,以贤闻”的评价。

可惜这样儿子孝顺,双亲疼爱的幸福生活,只维持了短短十个月就宣告结束。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十二日,朱高炽在钦安殿驾崩,皇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回北京继位。按照明初的惯例,先帝的后宫妃子要殉葬。但实际上本次只有五人殉葬,以郭贵妃的家世以及子嗣,按理不应该在这份名单之中。两百年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举人、明代著名文学家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阐明了自己的怀疑对象:仁宗皇后张氏。

然前是登极所封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仅郭贵妃、王淑妃在所殉中,何也?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又上未崩前之两月,曾封张氏为敬妃,为荣国忠显王之孙,今太师英国公辅之女,册文中赞美甚备,亦不从殉,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七月初二日,朱瞻基为朱高炽上尊谥曰: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谥皇庶母贵妃郭氏曰恭肃。也许是对郭贵妃的死因心知肚明,朱瞻基对这个自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朱瞻埏特别照顾,《明史》称“宣宗抚爱之”。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朱瞻埏5位兄长: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和梁王朱瞻垍分别之国。留在京中的只剩下25岁的越王朱瞻墉和14岁的卫王朱瞻埏。越王不去就藩,我们之前分析过,是有皇位备胎的因素在里面。至于卫王,则因为年纪小和身子弱。

但是年纪小,不代表可以啥活都不干。虽然朱瞻基不会让弟弟们插手军政事宜,但作为皇帝替身出席各类礼仪活动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卫王之前,负责祭祀陵寝的郑王朱瞻埈。现在郑王既然已经之国,越王又轻易不能出动,这个重任只有交到朱瞻埏的身上。其实卫王名字中的这个“埏”字,音[ yán ],本身就有墓道的意思。

当时大明朝自朱元璋开国到朱高炽驾崩,前后共有四任皇帝和一位追封皇帝。但是其中建文皇帝朱允炆因为丢了江山,虽然朱棣假惺惺将他葬以天子礼,却既没有谥号,又没有庙号,相当于褫夺了其皇帝身份。至于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儿子在位的时候追尊他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儿子自己都下台了,他这皇帝身份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因此朱瞻基登基后,大明实际上只有三座帝陵,其中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太宗朱棣的长陵和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在北京。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王朝在开创之初,其各项礼仪都处于草创之中,随着岁月的推移才逐步完善。而明初由于有靖难战争和迁都北京,显得尤为复杂。建文时代是如何祭祀孝陵的,史书失载。

朱棣篡位之后,史书记载他曾经在永乐元年和永乐二年太祖忌日当天,亲率百官亲赴孝陵致祭。但此后直到他正式迁居北京之前,孝陵祭祀何人主持?不清楚。

丙戌,太祖高皇帝忌日。是日早,上率诸王奉先殿祭毕,仍率百官躬诣孝陵致祭。公、侯、驸马、伯、文武四品以上及近侍官于殿前行礼,五品以下官于门外行礼。—《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上》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十一月九日冬至节,当时还是皇太孙的朱瞻基赴孝陵祭祀行礼。十二天后,朱瞻基追随其父朱高炽的脚步,由南京启程前往北京。此后十多年里孝陵的祭祀事宜,交给了朱棣第五女常宁公主的驸马沐昕。

那么生于南京,长于北京的卫王有没有去过孝陵呢?也是有的。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二月九日,卫王朱瞻埏奉旨赶赴南京,准备在三月十一日清明节的时候祭祀孝陵。

戊戌,以三月清明节,遣卫王瞻埏往南京祭孝陵。—《明英宗实录卷十四》

朱瞻埏的兄长宣宗朱瞻基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日驾崩,继位的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虽然宣宗只在宣德十年活了三天,但朱祁镇也只能等到第二年才正式改元正统。故而正统元年卫王的孝陵之行,应该是去向曾祖父通报新帝改元的消息。朱瞻埏这趟差事办的不错,回来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丁卯,赐卫府长史等官旗校人等四百六十一人钞有差。以卫王往祭孝陵还,有随侍之劳也。—《明英宗实录卷十七》

自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开始,每年的正月初一正旦节、七月十五中元节、九月三十下元节,以及冬至节、清明节、万寿圣节之前,如无特殊情况,卫王朱瞻埏都会奉命谒告太宗长陵和仁宗献陵。

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九月,宣宗朱瞻基外出打猎。当时已经接近孟冬(又称小阳春,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届时皇帝应该要前往太庙祭祀。担心自己赶不回来的宣宗派人告诉卫王,让他代替自己行礼。

戊子,遣官赍书谕卫王瞻埏曰:“孟冬享太庙。至期,王代行礼,其敬慎之。” 别敕行在礼部及太常寺文武群臣陪祀如仪。仍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于下元节祭长陵、献陵。—《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从这里看出,当时宣宗的身体状况还是不错的,因为这次外出打猎,一去就是一个月。但是到了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时候,宣宗突然“不豫”。此后群臣在二十四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连续到左顺门问安,但宣宗病情始终未能好转,连“岁暮”去太庙祭祀行礼都无法前去,只能再次让卫王代替。

壬申,立春,免贺礼。文武群臣诣左顺门问安。岁暮享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明宣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身体急剧恶化的宣宗下旨“免正旦贺礼”,只是让百官到文华殿朝见皇太子朱祁镇。正月初三日,朱瞻基驾崩,上尊谥曰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陵曰景陵。

由于新天子朱祁镇年纪太小,南郊大祀天地以及祭太社太稷这些艰巨而复杂的礼仪活动,朝廷一律交给卫王朱瞻埏代行。此后迎宣宗章皇帝神主祔享太庙,建长陵神功圣德碑,宣宗章皇帝小祥、大祥、禫祭,都由卫王代为行礼。

所谓的“小祥”指周年祭,“大祥”指两周年祭,“禫祭”指除丧服之祭(一般在大祥后六十日)。禫祭之后,宣宗的丧礼才算正式告一段落,卫王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婚礼。

英年早逝

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七月初六日,皇帝侄子朱祁镇任命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吏部尚书郭琎为副使,持节册封东城兵马指挥杨顺之女为卫王妃。这两人一个是世袭公爵,一个是六部尚书之首,可见朝廷对于卫王婚事的重视。

可惜不知是不是祭祀活动进行的太多沾染了阴气,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仅23岁的卫王朱瞻埏去世。对于卫王的去世,《实录》也罕见地给出了较长的篇幅予以介绍;

己卯,卫王瞻埏薨。王,仁宗皇帝第十子,母肃恭贵妃郭氏。永乐十四年生,册封为卫王,留居京邸。为人孝谨,雅好学问,宗室中号称贤王。正统初祀礼皆王代行。至是薨,年二十三。上甚哀念,为辍视朝三日。遣官祭葬,谥曰恭。—《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七》

十一月二十八日,在确定自己没有怀上遗腹子后,卫恭王妃杨氏自经殉葬。朱祁镇为其赐谥曰贞烈,并与朱瞻埏合葬。卫恭王的墓地,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所载,位于顺天府豹里山。豹里山在何处,笔者没有查到。按理明初在北京的亲王去世,都会安葬于金山,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边府山一带。

按《明实录》的记载,卫恭王的坟园由工部尚书吴中奉旨督造。完工之后,英宗又命行在锦衣卫拨军十户,守卫恭王茔园。

结语:作为仁宗最小的儿子,又在“宗室中号称贤王”,卫恭王的英年早逝,确实令人惋惜。而卫王妃的自经,又向我们揭示了明初殉葬的残酷。因为无子,不但王国要除封,王妃还要殉葬。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劫掠北京,卫恭王的坟园和他几位兄长一样都惨遭洗劫。

癸卯,滕怀王、卫恭王、蕲献王、越靖王诸坟为达贼所犯,其供器俱被掠去。有司以闻,命太常寺往视补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五·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

好在只要明朝存在,朱瞻埏虽然没有子嗣,倒也不用担心祭祀问题,卫恭王坟园自有司香奉御。朱瞻埏生前将朝廷赐给他的顺义县地二十三顷,施给了当地的大慈恩寺。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朱祁镇之孙岐王朱祐棆去世,由于其无子,因此被运回京城安葬,坟园恰好就在大慈恩寺界内。卫恭王坟园司香奉御曹德请朝廷指示如何分配香火,最终的决议是一分为三,二王、大慈恩寺各享一份。

己未,户部议分为三,其二以奉二王香火,一仍留本寺,从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亲王没有儿子,后事就是如此落寞,连香火都要和侄曾孙分享。难怪亲王们在失去政治权力之后,铆足了劲头生儿子,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