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宰相刘虞是什么结局?公孙瓒为何要杀他
今天知秀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东汉宰相刘虞是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知秀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司马和大将军一样,都是地位显赫的武将官职。《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如黄帝时期的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姜尚),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
西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因此,在汉朝历史上,大司马可以说是武将之首了。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刘虞,则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大司马。因为当时东汉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所以,刘虞的大司马一职,并不能执掌天下兵马。不过,刘虞作为割据幽州的诸侯,在东汉末年还是颇有存在感的。并且,和刘备、刘璋、刘表等人一样,刘虞也是汉室后裔。
首先,刘虞(?-193年),字伯安,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东汉宗室大臣、诸侯,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刘虞通晓《五经》,最初获举孝廉,担任曹吏,因能履行职务而获升为郡吏,后因成绩出色迁为幽州刺史,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很可能牵涉到朝廷内部的权力争夺,刘虞一度被罢免了幽州刺史的职务。
对此,在笔者看来,同样是汉室后裔,刘虞的起点,显然要高出刘备一大截。对于刘备来说,出生之后就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因此,刘备在东汉末年可谓颠沛流离,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就刘虞来说,虽然一度丢掉了官职。但是,等到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继续重用了刘虞。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攻破冀州诸郡。此后,朝廷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不久升为宗正。
中平四年(187年),前中山国相张纯、前太山太守张举与乌桓连盟,发动叛乱,进攻到蓟下,烧毁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部队达到十余万。面对这一叛乱,东汉王朝自然想到了之前的幽州刺史刘虞。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为刘虞在幽州的威望很高,任命他为幽州牧。
在东汉末年,刺史和州牧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一般情况下,州牧可以执掌兵权,这是因为东汉末年,各地的叛乱风起云涌,朝廷不得不让州牧和太守执掌兵马,以此尽快平定叛乱。获得东汉朝廷的册封后,刘虞到达蓟城,精简了大军,广泛布施恩惠,派遣使者告峭王等人朝廷将宽大处理,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责,又悬赏通缉张举、张纯二人。二人逃到塞外,其余的也都投降或逃跑了。到了中平六年(189年)三月,张纯被手下王政杀死,首级被送到刘虞那里。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幽州牧刘虞恩威并重,很快就平定了幽州一带的叛乱。对此,汉灵帝刘宏派使者升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中记载:及董卓秉政,遣使者授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
永汉元年(189年),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为了拉拢刘虞这样的一方诸侯,董卓派使者授予刘虞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前面已经说过,此时的东汉朝廷,已经无法号令天下了。所以,尽管刘虞成为大司马,却无法真正拥有大司马的权力。比如在曹魏建立后,曹真、曹休作为魏国的大司马,就直接掌握了兵权。但是,就大司马刘虞来说,依然只是幽州的一方诸侯。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拜刘虞为太傅,召他入朝任职。但因道路阻塞,册封的命令竟不能够到达。初平二年(191年),曹操、袁绍、袁术等诸侯讨伐董卓,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此基础上,冀州刺史韩馥、勃海太守袁绍以及山东诸将商议,由于汉献帝刘协年幼且被董卓控制,想立汉室宗亲的刘虞为新皇帝,刘虞坚决不肯;于是韩馥等人又请刘虞领尚书事,以便按照制度对众人封官,刘虞再次拒绝。
对此,在笔者看来,就忠于汉室的刘虞,显然不能答应袁绍等人的建议,也即这无疑僭越的行为。虽然汉室衰微,不过,一旦有诸侯僭越称帝,无疑会遭到天下群雄的讨伐,乃至于成为众矢之的。况且,袁绍这么做,或许是想挟持刘虞,以号令天下。对此,刘虞自然不愿意助纣为虐。
在董卓被吕布除掉后,被劫至长安的汉献帝想要东归,当时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皇帝身边作侍中,于是皇帝派他偷偷地潜出武关,去找刘虞让他带兵来救。刘和途径南阳,被别有用心的袁术扣留,派遣别的使者去找刘虞,说要一起派兵西进去接汉献帝。刘虞于是派遣数千骑兵到袁术那,而袁术竟自己留下不予派遣。对此,在笔者看来,刘虞心怀汉室,可是,在东汉末年,更多的还是袁术这样野心勃勃的诸侯。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司马刘虞的悲剧结局,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
最后,刘虞担任幽州牧的时候,同样出自幽州的公孙瓒,自然是前者的部下。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公孙瓒奉命征讨乌桓时,受刘虞的节度。公孙瓒只注重自己的部队强大,放任部曲侵扰百姓,而刘虞注重仁政,很关爱百姓,于是与公孙瓒之间逐渐出现了矛盾。初平四年(193年),刘虞自己纠合十万人进攻公孙瓒。临行前,从事程绪劝阻,被刘虞斩首。刘虞告诉士兵:“不要多伤人,只杀公孙瓒一个就行了。”
在这场幽州内部的冲突中,虽然刘虞一方兵马众多。不过,刘虞的士兵不擅于作战,又爱惜百姓的房屋,下令不许焚烧城池,一时间竟攻不下来。一定程度上,这应该就是慈不掌兵的最好例子了。面对仁慈的刘虞,公孙瓒于是召集精锐勇士数百人,顺风纵火,趁势突袭。刘虞遂大败,向北逃至居庸县。公孙瓒追击,三日城陷,抓住了刘虞,仍让他作傀儡管理幽州事务。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以此号令天下,而在之前,公孙瓒则挟持刘虞,以此占据幽州。
不久之后,因为公孙瓒成功占据了幽州,所以,刘虞自然失去了利用价值。于是,公孙瓒派人斩杀了刘虞。刘虞在幽州很得人心,他死后,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刘虞死后,其旧部鲜于辅、齐周、鲜于银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与公孙瓒部将邹丹战于潞河之北,斩杀邹丹等四千余人。总的来说,在东汉末年的各个诸侯中,刘虞仁义宽厚,而且忠于汉室。不过,这样的性格特点显然不适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促使刘虞最终丢掉了性命。